什麼時候才適合談論死亡
/賴昭宏
對於談論死亡到底可以從什麼年紀開始呢?三歲、三十歲,還是八十歲垂垂老矣之時?這是很多人經常面對的疑問。其實只要孩子懂得溝通,即便是三歲牙牙學語的階段,也可以知道家裡發生了不尋常的事——如,死亡。我們大人經常因為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而用了「在睡覺」或「出國工作了」來掩飾自己的不安。然而,有些孩子卻意識到這個人已經永遠不再回來,很可能因此而害怕睡覺或出國這件事。如果家裡有宗教信仰,可形容你信仰的死後世界;如果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探討對你來說死後世界是長什麼樣子。對於孩子,實話實說,也是大人面對現實的一個方式。

《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是就1月22日時圓寂的一行法師的事蹟拍攝的電影。內容有一段情節,小女孩問禪師說她的小狗死掉了,要怎樣才能不傷心難過?一行法師以天上的雲朵作為開端,雲朵將化為雨滴掉落,成為手中的茶。當我們帶著正念品茗,雲朵就在茶裡。死亡令摯愛的生命消失了,可是我們和亡者的關係會在不同的形式上,陪伴著我們。一行法師對小女孩的開示,用簡單的寓意打破了生死的界限。
談論死亡有五不——「不勉強、不急躁、不打斷、不拒聽、不隨便」。雖然自身或許願意談論死亡,可是我們也不勉強他人一定也要面對這件事。不急躁地允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去經歷抗拒和願意談論這個課題。當長輩或照顧著的人開口談論死亡的時候,不要打斷,也不要拒絕聆聽地說「大吉利是」。我們不隨便敷衍式地談死亡,因為這關乎我們人生的最後階段,允許自己和他人都有空間和時間來談論死亡和生命。華人的死亡教育,經常從「禁忌」開始。比如,封棺或移柩出殯的迴避,其實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但後人卻誤解為煞氣或晦氣而避恐不及。人類恐懼死亡的原因,是因為對於死後世界的未知,然而宗教是最能引導死後去哪裡的一個「資料庫」。比如基督教相信上天堂,佛教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等,這些直接給你答案,又能令人安心,也是宗教在死亡教育上發揮的極大功能。

適度的死亡恐懼,才會讓我們好好活著。能夠好好地談論死亡,得從我們自身開始。自己撇開了心理障礙,再來學習如何與長輩、晚輩以及孩子來談死亡。比如隨手拈來的時事新聞或生活日常,角色扮演一些短劇或路上看到死亡的小鳥,都可以成為談論死亡的課題。談論死亡不僅是能夠讓家人理解,我們死亡後的理想安排,也能在這其中也得知對談著(家人或朋友)對死亡的概念,以及葬禮安排的想像。對於死亡,郭慧娟老師曾提過有兩種覺察模式,那就是 「日常模式」以及「存有狀態」。「日常模式」是日常醒覺知道死亡是一種必然,「存有狀態」則是到了邊界狀態才省思死亡。我們都可學習隨時切換這兩個模式,隨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性格各異認知也個不同,所以當每個人在面對死亡時自然有千萬種不同的模式和態度。郭慧娟老師在工作坊上分享了因應死亡的模式,以及人類對死亡的接受態度如下:
死亡的因應方式有四項:
一、積極接受死亡,「正向」面對死亡,積極生活。
二、消極接受死亡,認為死亡已經是不可逆的事實,鬱鬱寡歡。
三、避談死亡,認為談死亡,就會死,選擇避而不談就能避免死亡的來臨。
四、害怕死亡,對於死亡萬分恐懼,杞人憂天。
死亡的接受態度
一、 趨近導向,宗教信仰堅定,相信死亡會往更好的地方
二、 逃離導向,生活太難,把死亡當作解脫
三、 中立態度,死亡是一種生活,既不恐懼,亦不逃避,盡己所能充實生命
總結來說,只要你準備好,什麼時候都適合談論死亡。而你,對死亡的因應和接受態度是趨向哪一項呢?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簡介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Grief Care)提供臨終關懷、喪親及失落關懷諮商與輔導服務。關於個人失落悲傷的諮商,或是團體支援以及生命教育推廣,可於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週休和公共假日除外),聯絡griefcare@nvasia.com.my,或撥電010-9896954預約。
作者簡介:
賴昭宏,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主修生死學、生命教育、臨終關懷、失落關懷。
資料參考:
問問禪師 / 如何面對痛失心愛的人?
大合照
照片记录着我们难忘的岁月,也为无数思念亲人的家属留下彼此之间珍贵的回忆。
什麽才叫“圓滿”的告別儀式?
什麽才叫“圓滿”的告別儀式? / 富貴關懷殯葬禮儀部奠禮主持 鄭貝君 這世上有那麽多人,人生際遇都有所不同,但在“死亡”的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終將邁向死亡的結局。...
我与死亡的对话 : 面对死亡,想象死亡
我与死亡的对话 : 面对死亡,想象死亡 / 文化礼仪管理部实习生 黄义和...
我不好
我不好 / 賴昭宏 「你好嗎?」「你還好嗎?」朋友發來這樣的簡訊,心裡很想回答說「我不好」,「一點都不好」。基於禮貌上,還是回應了「還好啊」、「還不錯」、I am fine。往往,這樣就可以打發被追問下去的窘境。...
死亡永遠是別人的事
死亡永遠是別人的事 /賴昭宏 「死亡永遠是別人的事」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固有模式,於是,一旦死亡事件發生過於靠近我們,大部分人會感覺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然而,死亡真的永遠是他人的事嗎?捫心自問,你是否也想過這個問題? 對於死亡,祂可分為三類,既是「他死」、「我死」、「你死」。...
除夕到十五,过新年啦!
除夕到十五,过新年啦!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迎来了虎年,这几天大家为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概也忙到不可开交吧!不过在过年之前,别忘了先掌握一些除夕至十五的一些习俗噢! 【除夕夜合家庆团圆】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年味.压岁钱
年味-压岁钱红包和压岁钱是一回事吗? 压岁的“岁”音同“祟”,也就是鬼鬼祟祟的祟,因此压岁钱又有压制邪祟的意义,把不好的灾厄压制下来。 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有压岁钱这个习俗,意义是镇压邪祟,但在清朝才正式变成过年的习俗。 谁要给红包?...
马来西亚各大籍贯的年菜新年习俗
马来西亚各大籍贯的年菜新年习俗年,包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好的渴望,在马来西亚,我国华人至今仍然会延续祖籍,以各个籍贯传统方式庆祝新年。...
年味 . 家味
年味 · 家味年味,过年的年俗、风情。 腊月风一起,年就快到了。 马来西亚各个籍贯对于新春贺岁围绕庆祝丰年皆不一样,普遍上都会以除旧迎新、拜神祭祖、祈求未来国歌丰收年倒是家家户户的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