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才適合談論死亡 

/賴昭宏

對於談論死亡到底可以從什麼年紀開始呢?三歲、三十歲,還是八十歲垂垂老矣之時?這是很多人經常面對的疑問。其實只要孩子懂得溝通,即便是三歲牙牙學語的階段,也可以知道家裡發生了不尋常的事——如,死亡。我們大人經常因為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而用了「在睡覺」或「出國工作了」來掩飾自己的不安。然而,有些孩子卻意識到這個人已經永遠不再回來,很可能因此而害怕睡覺或出國這件事。如果家裡有宗教信仰,可形容你信仰的死後世界;如果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探討對你來說死後世界是長什麼樣子。對於孩子,實話實說,也是大人面對現實的一個方式。

《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是就1月22日時圓寂的一行法師的事蹟拍攝的電影。內容有一段情節,小女孩問禪師說她的小狗死掉了,要怎樣才能不傷心難過?一行法師以天上的雲朵作為開端,雲朵將化為雨滴掉落,成為手中的茶。當我們帶著正念品茗,雲朵就在茶裡。死亡令摯愛的生命消失了,可是我們和亡者的關係會在不同的形式上,陪伴著我們。一行法師對小女孩的開示,用簡單的寓意打破了生死的界限。

談論死亡有五不——「不勉強、不急躁、不打斷、不拒聽、不隨便」。雖然自身或許願意談論死亡,可是我們也不勉強他人一定也要面對這件事。不急躁地允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去經歷抗拒和願意談論這個課題。當長輩或照顧著的人開口談論死亡的時候,不要打斷,也不要拒絕聆聽地說「大吉利是」。我們不隨便敷衍式地談死亡,因為這關乎我們人生的最後階段,允許自己和他人都有空間和時間來談論死亡和生命。華人的死亡教育,經常從「禁忌」開始。比如,封棺或移柩出殯的迴避,其實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但後人卻誤解為煞氣或晦氣而避恐不及。人類恐懼死亡的原因,是因為對於死後世界的未知,然而宗教是最能引導死後去哪裡的一個「資料庫」。比如基督教相信上天堂,佛教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等,這些直接給你答案,又能令人安心,也是宗教在死亡教育上發揮的極大功能。

適度的死亡恐懼,才會讓我們好好活著。能夠好好地談論死亡,得從我們自身開始。自己撇開了心理障礙,再來學習如何與長輩、晚輩以及孩子來談死亡。比如隨手拈來的時事新聞或生活日常,角色扮演一些短劇或路上看到死亡的小鳥,都可以成為談論死亡的課題。談論死亡不僅是能夠讓家人理解,我們死亡後的理想安排,也能在這其中也得知對談著(家人或朋友)對死亡的概念,以及葬禮安排的想像。對於死亡,郭慧娟老師曾提過有兩種覺察模式,那就是 「日常模式」以及「存有狀態」。「日常模式」是日常醒覺知道死亡是一種必然,「存有狀態」則是到了邊界狀態才省思死亡。我們都可學習隨時切換這兩個模式,隨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性格各異認知也個不同,所以當每個人在面對死亡時自然有千萬種不同的模式和態度。郭慧娟老師在工作坊上分享了因應死亡的模式,以及人類對死亡的接受態度如下: 

死亡的因應方式有四項: 

一、積極接受死亡,「正向」面對死亡,積極生活。 

二、消極接受死亡,認為死亡已經是不可逆的事實,鬱鬱寡歡。 

三、避談死亡,認為談死亡,就會死,選擇避而不談就能避免死亡的來臨。 

四、害怕死亡,對於死亡萬分恐懼,杞人憂天。 

死亡的接受態度 

一、 趨近導向,宗教信仰堅定,相信死亡會往更好的地方 

二、 逃離導向,生活太難,把死亡當作解脫 

三、 中立態度,死亡是一種生活,既不恐懼,亦不逃避,盡己所能充實生命 

總結來說,只要你準備好,什麼時候都適合談論死亡。而你,對死亡的因應和接受態度是趨向哪一項呢?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簡介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Grief Care)提供臨終關懷、喪親及失落關懷諮商與輔導服務。關於個人失落悲傷的諮商,或是團體支援以及生命教育推廣,可於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週休和公共假日除外),聯絡griefcare@nvasia.com.my,或撥電010-9896954預約。

作者簡介:

賴昭宏,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主修生死學、生命教育、臨終關懷、失落關懷。

資料參考:

問問禪師 / 如何面對痛失心愛的人?

https://plumvillage.org/zh-hant/%E6%96%87%E5%AD%97%E8%A8%98%E9%8C%84/%E5%A6%82%E4%BD%95%E9%9D%A2%E5%B0%8D%E7%97%9B%E5%A4%B1%E5%BF%83%E6%84%9B%E7%9A%84%E4%BA%BA%EF%BC%9F/

中秋的味道

中秋的味道

在一个大家庭里,因为人多的关系,大月饼才够分给每个人。切好的月饼,不管是冰皮月饼还是烘烤月饼,递给家人都有一种温暖。如果是小家庭,寓意更深。正因为人数不多,反而能因为一个月饼让大家都聚在一桌,吃出齐全而圆满的味道。

中秋的那些小事

中秋的那些小事

即使八月十五已过,留着的饼盒也能够延续佳节的喜庆。
灯笼的火光熄灭了,却照亮了我们相聚的时刻。月饼的味道消散了,可是同台吃饭的约定依旧还在。空荡荡的饼盒,随即就装上了属于我们的回忆。这一点一点的小事,在中秋显得格外珍贵。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 何去何从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 何去何从

父母是孩子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陪他们长大。年老时,父母安好便是孩子最大的幸福。生命总有考验,有些人老了会出现各种病痛,孩子也成为他们的依靠。照顾老人和病人并非易事,不只是吃喝拉撒,还有喂药、翻身、沟通、运动、在医院做决定……

谈晚年的世界

谈晚年的世界

非专业的家庭照顾者需要长年照顾长者并非易事。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家偶尔都会闹脾气与家人起争执,而抱病在身的老人家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个负担,一方面又想留在孩子身边,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容易与子女发生口角。

人生单程票

人生单程票

“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经历了几次轮回,才换来这个旅程。而这个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胆一些,不妨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但我相信一件事。上天让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让我们创造奇迹。”出自电影《大鱼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