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拥有悲伤的权利                   

  /注册辅导员 张以靖

 

你有没有试过在面对至亲离世时,伤心至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时,被喝止说:「不要哭!」、「不准哭!」、「不能哭!」、「要坚强!」

你有没有试过在表达你对至亲离开的不舍和心痛时,被劝告说:「要感恩了哦,他都活到这么老了,很好命了。」

你有没有试过想好好表达悲伤时,被安慰说:「别伤心了,他的离开对你们都好,至少大家都不用受苦了。」

你有没有试过几个月后你还为挚爱的离去感到悲伤,被教训说:「你还在伤心啊!这样是不对的!应该要放下了,都过了这么久了!」

这些话会不会听起来那样地熟悉却也刺痛人心?

那天看到朋友在失去奶奶时在脸书写下这段话:「每个人都说我们应该感恩,因为奶奶很好命很有福气了,可是我的心中真的很痛,很舍不得……」看着这段话,我的心也跟着悲伤起来。不只是因为她失去奶奶的悲伤,而是为我朋友不敢表露心里的悲伤而感到难过及心痛。在满满的「节哀顺变」、「RIP」 、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的留言中,我留下了这句话:「请允许自己的悲伤难过,因为这是正常的,她可是你最爱的奶奶啊!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想念和怀念奶奶吧。」

为什么哭,就代表不坚强?

为什么悲伤,就代表不感恩?

为什么时间久了,就不能感到悲伤了?

那可是我们挚爱的人,到底为什么不能悲伤?

悲伤,是个负面词。一旦有人感觉悲伤,仿佛这个人就不正常了,导致人们对悲伤避而远之,这样悲伤就不会找上门来了。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人们只是习惯把悲伤收起,让自己尽快恢复正常,欺骗他人自己没事同时也安抚着自己。我们都忘了,有快乐就会有悲伤,因为爱才会感到悲伤和不舍,事情都有一体两面,我们岂能要求人生永远只呈现我们认为正面的那一面呢?

悲伤的后面,总是伴随着愤怒、愧疚、遗憾、焦虑、担忧等等的复杂情绪。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空间去感受悲伤、释放悲伤,如同伴随的情绪也无法一一释放。这将导致情绪如同洪兽般,慢慢的侵蚀我们,这时候,心就生病了。

在这个平权的时代​​里提倡各种不同形式的权利下,我们是否也能为悲伤提倡它的权利呢?

沃福特博士( Dr. Alan D. Wolfelt) 写下了10个悲伤的权利,送给正在经历哀伤与失落的你,或送给正在陪伴经历哀伤与失落亲友的你:

 

1.我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失落感。我可以生气、伤心或感到寂寞;可以有害怕或解脱的感觉;我也可以感觉麻木,或有时甚至没有任何感觉。

 

2.我可以随时自由地表达悲伤的感受。当我想要聊聊时,可以去找愿意倾听我并爱我的人。当我不想谈这件事时,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3.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伤。有些孩子在悲伤时,会想要从玩乐中让自己觉得好过些,我也可以试着去玩玩或大笑一场。也可以生气或叫喊,这并不表示我很差劲,这只是表示我有害怕及悲伤的感觉。

 

4.我可以请求协助。大多数时候我需要人们的关注,关心我的感觉和我所说的话,并且无论如何,他们都会爱我。

 

5.我可以对生活琐事感到厌烦。我有时可能觉得自己脾气很坏,难以与人相处。

 

6.我可以有突发的情绪。突发的情绪是因为悲伤的感觉有时会突然来袭──即使在失落事件发生很久以后。这种感觉可能会很强烈,甚至会令人害怕。出现这种情形时,我也许会害怕独处。

 

7.我可以借助信仰处理悲伤。祷告或念经可以使我觉得较平静,而且似乎觉得离逝去的人较近一些。

 

8.我可以探寻失落事件带给我的疑惑。但是如果没有答案也没关系。生死的问题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这世界上其实有很多问题都难以解答。

 

9.我可以思念或说出我怀念的人或事。有时回忆是甜蜜的,但有时回忆却令人痛苦。不管哪一种滋味,这些回忆都可以让我对逝去的人或事保留一份真诚的爱。

 

10.我可以在疗愈历程中带着悲伤成长。我将会有一个愉快的未来,但失落的人或事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会永远怀念他们。

(译文摘录自冯以量(2016)《允许悲伤:最温柔的疗愈》)

以上的10个悲伤权利可以让我们了解悲伤的面貌,学习用更辽阔的眼光去看待悲伤这件事,其实悲伤是一件合理与正常的事。古今中外,在提倡不同形式的权利时,传达正确的讯息与行动都是争取权利的主要方式,让更多人们明白与了解所要提倡的权利的意义及愿景,并付出行动去实现及争取。悲伤的权利对大家或许还是个陌生的词,但,深信只要我们不断地传达正确的信息,愿意花一些时间去理解、解说、教育与宣导,提倡悲伤权利这条路就会走得更远,踏实而稳定。悲伤就是我们人生的一种权利,需要被看见,但也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愿我们都能学习到,当别人表达哀伤时,我们不试图去打断,不要让对方停下来,不阻止对方流泪,更不要教导对方要学习感恩或放下,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表达哀伤的对方感觉到哀伤是件错误、羞愧、自责的事情。

愿我们每一位都拥有悲伤的权利,愿每一份悲伤都能温柔被对待。

 

资料来源:

  1. Alan D. Wolfelt, Ph. D. My Grief Rights. Center For Loss and Life Transition, Library Article.
  2. 冯以量,(2016),《允许悲伤:最温柔的疗愈》,宝瓶文化出版社。

 

Introduction of Nirvana Care Grief Care Department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簡介

富貴諮商與輔導關懷部(Grief Care)提供臨終關懷、喪親及失落關懷諮商與輔導服務。關於個人失落悲傷的諮商,或是團體支援以及生命教育推廣,歡迎聯絡griefcare@nvasia.com.my,或撥電010-9896954(星期一至五,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預約。

Nirvana Care – Grief Care department, cares your grieving journey… We provide individual counselling, group support and life education awareness.

Contact us at griefcare@nvasia.com.my or 010-9896954 (Monday to Friday, 10am to 5pm) for appointment or phone and email enquiry.

 

作者簡介:

张以靖,马来西亚开放大学辅导系硕士,认证与注册辅导员,热衷于关怀生命、推广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