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悲伤的5大迷思

/ 注册心理辅导员  张以靖

没关系,是悲伤啊!Its  OK That Youre Not OK

 

当因失去挚爱而巨大的悲伤来临时,你都习惯用什么方式去面对?

当你感觉悲伤,有人来关心你好不好时,你都习惯用什么方式去回应?

承认自己悲伤,承认自己 “Not Ok”, 是否对你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呢?

在较传统的华人社会,我们都不大愿意承认自己的任何负面情绪,因为仿佛负面情绪就是代表“懦弱”、“没用”、“做作”、“矫情”等等的负面意思。这让我们都缺乏勇气去承认自己是很不 “Ok”的,唯有戴着面具,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只为了迎合这社会希望我们呈现的样貌。

 

对于悲伤的情绪,也是如此被对待。“不要难过”往往让悲伤者更陷入悲痛之中。“不要难过”往往让经历撕心裂肺的悲伤者觉得自己的悲伤是错误,是不应该的。这往往让悲伤者感觉很困惑,自己在遭受失去挚爱的痛苦,正在努力地了解失去后的所有反应及情感,但被阻止却没被教导说更正确的方式去面对。“不要难过”不只是身边的人会这样说,悲伤者何尝也不是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这样说,希望能早日摆脱悲痛的感觉。但,失去一个我们很重要很爱的人,真的能做到不悲伤不难过吗?这似乎是不符合逻辑又残忍的事啊!

破解悲伤的5大迷思

对于悲伤的抗拒,或许是对于悲伤存在很多的误解与迷思。唯有一一破解,才能了解悲伤的真实面貌,放下偏见,以自然而健康的方式去接受与经历悲伤。

 

#迷思1:悲伤是个问题?

当失去挚爱的人,悲伤扑面而来时,不管是身边的人或自己都会认为陷入悲伤仿佛就是一个不正常又严重的问题,都想尽办法推开它,解决它。但,为何会悲伤呢?悲伤真的是个问题吗?

事实:悲伤是正常的。因为有爱,才会有悲伤。

悲伤是指一人在遭遇失落或被剥夺挚爱的人或事物所产生的悲哀与伤痛,因此悲伤是失落所产生的正常情感反应。经历失落,就会有悲伤的可能。全世界每天都会有人死亡,但我们并不会为死亡而感到悲伤。让我们感到悲伤的是,自己所爱的人死去,我们再也无法见到他,触碰到他,这因为爱而建立起的关系仿佛就如此中断了。恰恰是因为拥有有这份爱,悲伤才会出现呢!如果爱不是个问题,那悲伤更不是个问题呀!

#迷思2:寻找某些取代的东西来安慰悲伤者?

当我们看到悲伤者沉浸在悲伤里头时,都习惯寻找某些能取代的东西来安慰悲伤者,以想减轻悲伤者的痛苦。“你很快会有下一个孩子的”、“你很快就能找到下一位伴侣”都是普遍大家都会说的安慰的话,虽然带着好意,但却不是悲伤者想听的话,因为他最想的是他亲爱的人能活着回来。

事实:死亡结束了一个生命,但未结束一段关系,关系是无法被取代的。

我们与任何人的关系不曾因为死亡而结束。一位遭遇丧子的母亲,儿子的生命是结束了,但与母亲的亲子关系永远都不会结束。因此,更不会因为有了下一个孩子而切断与死亡的孩子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永远无法被取代与遗忘的,心里总会留个位置给我们已离去的人。

#迷思3:悲伤是有终点的?

悲伤者或者旁人都期待悲伤是会来到终点的那一天,但往往这份期待却让人感觉更加失落与挫败。在自己期待的预定时间内悲伤并没有离开时,就会产生自己是不是有问题的错觉。在亲人离开时,一般准许的丧亲假期,也仿佛暗示我们在几天时间内需要赶快振作起来,一切回归正常。这都是令人非常心疼的情况。

事实:失去挚爱的悲伤是不会消失,但我们能学习如何与它共处。

悲伤没有一个特定的时间表,请让我们一起学习放下对于时间的执念,允许悲伤的存在。悲伤是爱的代价,真正经历过悲痛的人才能明白其实失去挚爱的悲伤是不会消失的,但我们能学习如果与这份悲伤共处。对待悲伤与自己的最美丽的方式,就是把爱与悲伤放在心里某个角落,好好地生活,思念来到时就把这份爱与悲伤拿出来看一看,与它说说话,问它好不好。

#迷思4:你应该要坚强,不可以哭泣?

“生者坚强“、 “不可以哭”、“要振作”常常能被听见用来安慰在表达脆弱与哭泣的人。或许是大家都很害怕眼泪,或许害怕自己的不知如何安慰,或许也是在安慰自己。但,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还不够坚强吗?哭泣就代表软弱吗?这是谁给我们订下的标准呢?是从小的教育? 社会的观念?还是其实是你自己?

事实:哭泣或 “崩溃”不代表就是弱者的表现。

哭泣或崩溃是悲伤的正常反应,并不代表那人就是弱者或懦弱。很多悲伤者在经历哭泣很长一段时间后,都会开始自责与自我批判自己是个很没用,很懦弱的人。但问起他哭泣完后的感觉如何,都是得到感觉非常舒畅,心里轻松很多的答案。他们并没有因为哭泣而变得不坚强,变得懦弱,反而抒发了情绪后,获得更多的力量,继续地坚强生活下去。

#迷思5:忙碌是灵药?

丧礼后,我们都习惯选择快速地投入我们的原本日常生活,开始忙碌了起来,也开始“装忙”了起来。为何是 “装忙”?原本我们并没有那么多事做,但为了填补心里的伤痛,只好不断地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填满自己的生活,不让悲伤有一点点机会渗入。不可否认忙碌能让悲伤者暂时能转移注意力,不会一直沉浸在悲伤里头,但过于忙碌却是令人担忧的。

事实:逃避并不能克服悲伤,压抑的情绪不会主动消失,只会藏在心中。面对它,并且疗愈它。

不给予机会让悲伤伤口透透气,伤口反而会愈加严重。如不断使用逃避的方式来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悲伤只会以更负面的情绪藏在心中,后果更加不堪设想。唯有面对它,给予空间让悲伤伤口透透气,晒晒太阳,温柔地呵护它,疗愈它,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伤口慢慢地结痂愈合了。虽然伤痕还在,但你也能平静地与它共处了。

 

这篇文章,只有一个目的,当你或身边的人面临巨大的伤痛时,请把以下的话送给自己:

 

当失去挚爱、
痛彻心扉的悲剧来敲门时,
我们必须知道的第一件事:
悲伤没有错。
– Megan Devine –

 

愿我们都能够接纳悲伤,允许悲伤,好好地与悲伤共处,悲伤从来都没有错。

 

 

Introduction of Nirvana Care Grief Care Department
富贵关怀咨商与辅导部简介

富贵咨商与辅导关怀部(Grief Care)提供临终关怀、丧亲及失落关怀咨商与辅导服务。关于个人失落悲伤的咨商,或是团体支援以及生命教育推广,欢迎联络griefcare@nvasia.com.my,或拨电010-9896954(星期一至五,早上十时至下午五时)预约。

Nirvana Care – Grief Care department, cares your grieving journey… We provide individual counselling, group support and life education awareness.

Contact us at griefcare@nvasia.com.my or 010-9896954 (Monday to Friday, 10am to 5pm) for appointment or phone and email enquiry.

 

作者簡介:

张以靖,马来西亚开放大学辅导系硕士,认证与注册辅导员,热衷于关怀生命、推广生命教育

人生像颗贝果,有洞才算完整

人生像颗贝果,有洞才算完整

在“瞬息全宇宙”里,女主角伊芙琳在多重宇宙的跳跃是现实生活的隐喻,透露出每一个不起眼的决定都极其重要,交错一生的命运。当下的取与舍,无论是有心或无意,都会产生另一个宇宙,为下一个选择再变化出另一种结果,以致无穷无尽。

如果我只剩下100天

如果我只剩下100天

这个题目于我而言,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剩下”,也不是那个“100天”,而是“如果”和“我”。

我们很喜欢说“如果”,通常这个词会出现在对过去的追悔:“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或未知的想像:“如果我有100万,我会…”。我们很常对自己和生命都有误解,以为人生的转折,只在某个关键点或因素,但一个结果往往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在时间推进下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