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Something! 我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文/ 賴昭宏

不久前,有位朋友看到自殺的新聞,發了簡訊來跟我說「有憂鬱症的人去自殺,真的很痛苦。」我告訴他自殺的人不一定有憂鬱症,有憂鬱症的人也不一定走向自殺的路。朋友啞然,他一直以為會選擇自殺,一定是在精神狀態下無法控制了。然而,事實上,會選擇自殺的人,不是為了要解決自己的生命,而是為了要解決他四面楚歌無法解決的痛苦。

看官也許會說「有什麼事情是沒辦法解決的,要選擇去死?」

官方數據顯示在2021年的首五個月,馬來西亞有468宗自殺案,這相等於每一天有3個人自殺。馬來西亞人抗疫一年多,封國封城封自己,面對病毒來侵當兒,也面對斷炊斷糧之境。以往我們都知道「有手有腳」就去工作,必能解決經濟問題。然而,在疫情當下,很多行業必須勒令停業,讓很多人英雄無用武之地。

世界衛生組織(2019)數據顯示,每一年全球有超過700 000人死於自殺,相等於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以自殺來了斷自己的生命。全球的自殺率在過去的45年來明顯的提升至60%,自殺數據的79%來自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這是一個令人憂心忡忡的數據。關於迷思,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然而對於自殺這個課題,你是否認為只有精神上有疾病的人才會選擇自殺呢?

《解剖自殺心靈》這本著作,有個學者寫著「死亡固然令人哀傷,但活著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生活中,我們總看到別人過得比我們好,但從不知道每個人為了自己的生活,都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活著,去面對,以及運用自己現有的資源去解決困境。

我們每個人都很有限,有限在於我們的認知,我們的學習以及我們的經驗。會用自殺來解決痛苦的人,那是別無他法的情況下使然,也就是他已經想不到任何解決的方法了。

這時候,只要有一個人在他做這最後決定前,和他聊聊或一起尋找另一條出路,或許就能改變結局。但,這又能怎麼做呢?

在生活保健上,我們經常看到預防癌症,健康生活,但你是否留意過連自殺也需要防治呢?學習自殺學的時候,課堂上的老師經常呼籲說,我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因為防治自殺這份工作,不僅是專業人員能做到,最有助於預防自殺的人其實是每一個你我他。自殺現象有輕重緩急分為三個階段,

Rickgarn學者將它分為人人(every person)能留意到自殺訊息並陪伴自殺者,必要時尋找專業資源和協助;二、技術協助者(Skill helper)有受過初級訓練及協助預防自殺者如消防員、老師、警察、社工等以及三、專業者(Professional)醫師、心理師以及專業輔導者等協助高度自殺危機者。

人人到底可以怎麼做?這裡有三個自殺防治守門人訣竅的訣竅(林綺雲,2017):「Question, Persuade & Refer」

Question,第一訣竅首要條件是:敢敢問。可是,大膽地可以怎麼問?

若有自殺意念者有意無意的對你說「唉,我想去死。」

一般人的回應都會說「哎喲,不要亂講話啦,你這樣就去死,那我怎樣?」這是屬於逃避型的回應,當然或許也帶有不相信。有些時候,有自殺意念者的人,也許是試探式地說說,看看我們有沒有當真。那,我們到底可以如何敢敢地去問呢?例如:

 

A說:「我想去死。」

B(請認真地放下手上的事)看著他的眼睛問:「你想死?你想怎麼死?」

如果他發現你的慎重其事對待,那麼即能和你好好討論發生了什麼事。當然對方也有可能笑笑跟你說,「我只是開玩笑而已」。就算是這樣,那也沒關係。我們認真以待,但也不造成彼此的負擔。

4W1H是我們經常用在實行計劃上,關於自殺評估,我們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方式。以下是Rickgarn(1994)建議使用的問話技巧:

一、What:「發生什麼事,讓你有這樣的決定?」

二、When:「計劃什麼時候自殺?」

三、Where:「計劃在哪裡自殺?」

四、Who:「有誰牽涉在這件事嗎?」「有沒有讓你牽掛的人?」

五、How:「打算用什麼方法尋死?」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問「為什麼不問為什麼?」我們盡量避免問為什麼,因為「Why」意味著因果關係,這像是以一種權威性的責問「為什麼你要這麼做?」身為陪伴者或身邊的人,在這一開始的對談,且慢詢問為什麼。守門人可以直接問「你想自殺嗎?」這是沒有逃避的問題,直接提到自殺兩個字,直截了當地表示我們願意介入或協助。直截了當地「冒險」Take a risk,並在這樣的對談中,釐清自殺意願者可能所面對的壓力來源或各種因素,這往往是外人難以體會的。為自殺意念做評估,評估後若當事者已經出現自殺或自殘的行為,就要建議求救。

二、Persuade承諾和應許。我們老實發問,會得到老實回答。有了答案並介入第二步的做出承諾,讓對方與自己承諾不會傷害自己,至少在見到你以前都不會殺了自己。自殺是一種選擇,我們可以順著有自殺意念者的選擇,聊出更多選擇自殺之外的解決方法。三、Refer轉介,轉介給專家尋求諮商或輔導的協助。如果在和當事者聊天之後發現那不是自己能力能夠協助的,那麼可以轉介給專家尋求心理師或醫師的協助。馬來西亞也有很多免費尋求幫助的管道,比如生命線協會、Be Friender等等,鼓勵他們在出現想要解決自己生命的動作前,撥打求助熱線。大家可存下以下資訊:

馬來西亞行管令中文免費諮商與輔導服務資訊https://bit.ly/2U9XE7u

自殺者會選擇自殺,是因為當下沒有辦法用曾經學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他們在無計可思來解決困境,我們的善意介入一起來學習怎麼樣解決當前所面對的問題。不要擔心做錯事,我們要do something有所為,才能抑制自殺的事件發生。我相信想死的人部分中還是想活下來的,只要協助他們找到生存下來的方法。身為自殺防治守門人的我們,勇敢地去介入吧,做了才會有希望。

Do Something,守護馬來西亞,我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資料來源:

  1. 愛德溫.史奈曼(2006)、李淑珺譯,解剖自殺心靈,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2. 世界衛生組織(2019),https://www.who.int/zh/news/item/09-09-2019-suicide-one-person-dies-every-40-seconds
  3. 林綺雲(2017), 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天馬,2017

Nirvana Care Grief Care Department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

富貴諮商與輔導關懷部(Grief Care)提供臨終關懷、喪親及失落關懷諮商與輔導服務。關於個人失落悲傷的諮商,或是團體支援以及生命教育推廣,歡迎聯絡griefcare@nvasia.com.my,或撥電010-9896954(星期一至五,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預約。

Nirvana Care – Grief Care department, cares your grieving journey… We provide individual counselling, group support and life education awareness. Contact us at griefcare@nvasia.com.my or 010-9896954 (Monday to Friday, 10am to 5pm) for appointment or phone and email enquiry.

作者簡介:

賴昭宏,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主修生死學、生命教育、臨終關懷、失落關懷。

人生像颗贝果,有洞才算完整

人生像颗贝果,有洞才算完整

在“瞬息全宇宙”里,女主角伊芙琳在多重宇宙的跳跃是现实生活的隐喻,透露出每一个不起眼的决定都极其重要,交错一生的命运。当下的取与舍,无论是有心或无意,都会产生另一个宇宙,为下一个选择再变化出另一种结果,以致无穷无尽。

如果我只剩下100天

如果我只剩下100天

这个题目于我而言,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剩下”,也不是那个“100天”,而是“如果”和“我”。

我们很喜欢说“如果”,通常这个词会出现在对过去的追悔:“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或未知的想像:“如果我有100万,我会…”。我们很常对自己和生命都有误解,以为人生的转折,只在某个关键点或因素,但一个结果往往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在时间推进下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