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父爱的那把尺
/ 彭晓芬
爸爸从来不会记得家人的生日,即使偶然想起,也完全没有任何表示。他甚至为了追看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而选择留在家,不要和我们出去庆生,我们真的很纳闷,甚至感到失望。爸爸木讷冷漠,而且有时候脾气说来就来,我似乎感受不到他对我们的关心。
直到我就读中三那年,我发现原来这个大男人的骨子里也藏着朴素的父爱。2012年的10月,我和朋友想要趁着来临的短假赚些零用钱,碰巧某家大型书店即将举办一星期的促销活动,需要聘请临时工,我们便去报名。面试当天,我让爸爸载我去。我下车后便叫爸爸先回家,毕竟面试地点相当靠近家里,面试结束后我打给他再来接我也没问题。

面试前,烈日当空;面试后,晚霞兮兮。这次的面试应该是我史上用时最长的一次,三个小时。我一边缓缓走下楼,一边打电话给爸爸让他来接我,却赫然看见那个熟悉的背影。我赶快跑前去,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智慧型手机尚未完全普及,对中下阶层而言还是个奢侈品,而爸爸用着的旧款手机除了能用来打电话,就是接电话了。所以,这三个小时,他在做些什么?为什么不先回家?为什么要傻傻地在太阳底下等我?我冲到爸爸面前,问他这三个问题。他看了看我,用平淡的语气说他本来想回家,却担心自己会忘了怎么过来就留在原地等我。他补充,本来想打电话问我几时结束,却又担心打扰到我的面试过程,所以就不打了。他慢慢掏出车钥匙,向我确认没有遗留任何私人物品后,我们就回家了。
这件事情一直让我很愧疚。我没有办法想象他是怎么在大太阳下默默等着我,这一等,就是三个小时。或许三个小时并没有很久,但是期间没有任何娱乐,更不知道究竟要等多久的情况下,我觉得这份等待很难得。爸爸没有任何一句抱怨,也没有一句催促,一心一意地等我出来,就只为了确保我面试结束后,能够及时接我回家。

每当我想起他曾经这么耐心等过我,我就能感受到那份从不缺席的父爱。我们一家一直很不理解他冷漠的态度,很可能是我们用了别人的标准来衡量他。我们习惯性认为别人的爸爸都会热情地帮家人庆祝生日,而我的爸爸则是不闻不问,连一起吹蜡烛,吃蛋糕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做到,真的有别于一般的父亲,以致于我们忽略了他其他的优点。然而,自从那天感受到他默默等待的体贴后,我也学会默默地用另外一把尺去衡量这份父爱。那把尺让我意识到虽然他从来不记得我们的生日,可是他记得每个星期日早上都要打包我们最爱吃的早餐。他从来没有替我们买过一个蛋糕,可是他每天努力工作,买下了我们生活起居的账单。他从来没有唱过生日歌给我们,可是他会关心我在外头的生活。大学宿舍的那几年,每次我想回家,只需要一通电话,不管是深夜一点还是放工时间的塞车时段,他都会准时接我回家。
如果我依旧拿别人爸爸的标准来作比较,我就会忽略了这些举动其实也是父爱的一种表现。仔细回想,我爸都有尽其责任提供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只是他用了不一样的方式体现。况且,性格内向兼大男人的他不擅长主导家庭活动也是情有可原。与其用别人的尺去计算他偶尔少做了什么,不如用心底那把尺去记录他日常的付出。因此,对我而言,其实唱不唱生日歌真的没那么重要,我反而更期待每个星期日早上能够吃到美味的早餐。最重要的是,不管外面下多大雨或是多塞车,只要我累了,我都有一位随时待命的老爸接我回家。
作者简介
彭晓芬,毕业于马来亚大学应用语言学学系学士。热衷于文字工作,热爱生活。喜欢阅读、聆听、分享。
台湾知名作家吴若权/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可以实践“四道人生”
我从她眼里看到了天下所有母亲,期待儿子能够回家的渴望。我相信她从我拖着行李离去的那一刻,从我身上也看到了所有的孩子,长大之后都一直想要离开家的背影,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离别当中,我们才有机会去学习怎样道爱、道谢、道歉及道别,因为我们知道道别真的是非常不容易,那回来看到爱这件事情,它就会更有意义。”
辅导只是聊聊天吗?
在接近五年的辅导生涯中,我听过不少对辅导员的言论。有些话听起来带着不解和质疑,例如:“你读心理学的,那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跟你讲有什么用,你可以帮我解决所有问题吗?”、“我为何要找一个陌生人来听我的心事?”这些话语或许来自于大众对辅导员的误解,或者是他们的困惑和无助。然而,最让我个人感到一秒爆炸的那句话是:“你的工作很容易厚,就跟人家聊聊天,还有得收费。” 每每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里不禁翻了个大白眼,心理OS想:“你说得这样容易,不然你来试试看!况且,我根本没有收费(补充说明:给予富贵的顾客辅导费用是被豁免的)。...
灵魂沟通师Jessica | 以豁达的心,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疗愈灵魂,也疗愈在世的人
Jessica认为,死亡,不过是人换了个方式,以绝大数人看不见的灵魂形态存在着。当灵魂来托梦或与她沟通时,他们呈现的样子通常是生前的样子,他们穿生前喜欢的衣服,保有生前的脾气和个性;他们会像生前一样关心生活琐事,他们对家属的关心并没有减少。反而,灵魂会先放下许多物质上的牵绊,例如金钱、房子和车子,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安好,有否感受到爱与关怀。灵魂经常回头思考,如果有机会再回来,他们会以更柔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而不是责备。
身心灵预防医学专家洛桑加参/人生最大的任务是好好爱自己
他表示,家人是最难沟通,甚至是没有沟通的一群,只是看谁比较大声。但如果生起慈悲心,聆听家人的声音,其次利用沟通技巧,聆听,中间才加入一些置入性广告(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受用的方法。
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
妙开法师表示,佛教认为,对亡故者最好的做法就是为亡故者诵经及持咒语回向,借由佛力加持, 将能让亡者受食。“至于要念什么经文或持什么咒,只要诚心与专注念佛号,所有功德亡故者都能收到。最简单的回向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其实在佛的世界是相通的,有分别的是我们,所有只要诚心,任何佛号都可以的。”
清明追思
事实上,扫墓是追思,并非追悔。转个念头,扫墓是透过先人来认识自己的存在,而且珍惜当下的想法和清明祭祖的文化也毫无冲突。后人与祖宗素未谋面却是血脉相连,唯有祭祖之时,才深刻感知自己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认识四道人生
换言之,四道人生的词典里不单单是「谢谢你」、「再见了」、「对不起」、「我爱你」,可以是千言万语,又或是片言只语。当说者有意,听者有心,四道人生会是日常生活中最健康、最天然的保健品:弥补原先破碎的关系,升华本就亲密的感情。
宠物与你相遇,从来都不是巧合
“我们爱一个人,往往带着求回报的心,所以得不到回报的时候会特别痛苦。如果我们对于爱与付出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无论是爱宠物乃至爱一个人,即使有朝一日失去他们,内心也会生起另一种情感:谢谢你!因为你的出现,让我知道自己有爱的能力,并且愿意把这份珍贵的礼物奉献给你。”
黄俊勇《哀伤疗遇》工作坊 艺术抚慰丧亲之痛
这场工作坊是免费报名,让近期内面对失去亲人的人士,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找到情感的宣泄与自我疗愈。
那些面对死神前常忽略的问题
有晢法师表示,很多人当家庭遭遇困境或人生不顺遂时,就会埋怨父母为何要生我?而他也曾经回答过学生这个问题,说道:“没有一对父母上过父母先修班,孩子也一样没有上过模范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