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后的守孝 “禁忌” ?

大家可能很常听说过,父母离世后,做子孙的依然有些“禁忌”要守,例如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出席喜宴、穿红衣服、剪头发等。历时多久,规定有多繁复,因地方习俗而异。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禁忌”背后的来源和意义是什么?其中一种最普遍的说法是“红白不能相冲”,所以有孝在身者不可以出席喜庆活动,否则会给喜庆人家带“衰”,真的是这样吗?不同地方和籍贯对于守孝的“禁忌”有不同标准和说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我们该听谁的?
要找到答案,只需回到源头“守孝”即可。孔子认为,一个小孩从出生开始至少要三年的时间才可以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做子女的在父母离世后也应该守孝三年,作为一种感念的回报。最高规格的守孝非常繁复,包括期间要丁忧(停职留薪)、在父母坟旁搭个草庐住下、吃的穿的是仅以维生的粗粮麻衣(不可锦衣玉食)、不能夫妻同房生育、不可出席任何婚丧喜庆等。直到三年后,才可“脱孝”回到原来的生活模式。
儒家之所以会定下这些规矩是因为相信教育可通过“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来达成。例如,一个初生小孩不理解何谓“尊敬师长”,如果有规矩要求他每次见到师长都必须要鞠躬请安,久而久之,这股“尊敬”之情会从外在的形式逐渐内化,他总有一天会发自内心的尊敬师长,并在看到师长的时候真诚地鞠躬请安。值得注意的是,表面上儒家很注重外在形式,但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内在的教育。意思是,如果所有的规矩最后只流于表面,就违背了儒家制定这些“礼”的初衷。守孝亦然。所有关于守孝的规矩,最终目的是要我们发自内心去敬爱父母。如果心中无敬无爱,守孝的种种表面形式,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时代的变迁,现今的华人也没有再跟随过去那套严格的守孝制度,那是否代表现在的子女都是不孝之人呢?回归到上段的重点,敬爱最重要的是内在,不是形式。

延续一开始的讨论,所谓守孝期间不能庆祝农历新年或出席婚丧喜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守孝者正在哀伤中,照理不该有心情去吃喝玩乐,而不是因为会给喜庆人家带“衰”。不能穿红衣(或其他鲜艳颜色)剪头发,其实是指守孝者因哀伤而无心思在精致的打扮上。“红/鲜艳”只是华人对花枝招展的简化说法,难道穿黑色(或其他暗色)就不能达到花枝招展的效果吗?不能剪头发是因为古人本就蓄发,守孝期间自然更无心思去打理。用今天的理解就是守孝者怎么可能还有心思去烫卷挑染做最时尚新颖的发型呢?现在大部分人都必须在丧礼结束后就回到职场,要一位孝子/女百日不能理发,很可能会对其职业形象有不好的影响。以整洁为目的的剪理当然没有问题,不在此列。
守孝期间的“禁忌”又从何而来呢?规矩不是强制的,也不符合儒家的教育理念。民间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劝导不成就演变成用“恐吓”来完成。希望小孩听话,劝的不听就恐吓“警察/鬼会来抓你”。守孝的“禁忌”也是一样的道理,到头来就变成“你守孝去别人的喜宴会红白相冲”、“你剪头发会衰”等。
因此,正确的守孝守则应该在于“心中感念父母,不去婚丧喜庆不能穿鲜艳衣服不鼓励精致打扮,因为照理家属会哀伤而发自内心过一段低调而朴素的日子,同时趁机好好静下来调整心情。但守孝的心意应该是自我要求,而不是对自我的过度压抑和束缚或对他人的绑架。若有子女在守孝期间“不守孝”,可能是他们自我疗愈的方式之一,他人应该予以尊重。
最传统严谨的三年守孝期到今天已经简化至百日、49天,甚至出殡当天就进行脱孝仪式了。这仅是个别选择,无关对错。脱孝不代表放下对父母的敬爱,而是子女们准备好把他们放在心中的某个位置,重新出发了。

富贵关怀文化与礼仪管理部
钻研中华文化对马来西亚社会的影响与发展,著重于社会殡葬文化的始源,从古文化借鉴及演变;从而滋养富贵殡葬服务的发展、耕耘、深耕及拓展。
作者简介
黄爱玲,富贵关怀文化与礼仪管理部
台湾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硕士,多年写作与研究经验。现为报章专栏作者,长年于港台网路平台发表文章。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四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四 如何跟孩子谈生死分离这档事 生死,是人生大事。其实,我们都应该很自然地向孩子谈生死分离这档事。 孩子对世事从满好奇心。多少孩子曾经问过他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又有多少孩子曾经好奇为什么有些长辈就这样离开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让他们闭嘴不再问下去,就是随口敷衍。抚心自问,与其说他们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不如说是我们不懂得怎么谈起这人生大事。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懂得如何启齿,又怎么能够期望孩子长大以后就真的明白呢? 常藻法师与专栏作者许雪翠对谈...
永远不迟的人生幸福课
永远不迟的人生幸福课 原来问题不在于怎样获得幸福,问题在于怎样看待幸福。 发现幸福,感受幸福,是一种能力,因为幸福一直都在。好比小孩看到玩具,饕客尝到美食,原因不尽相同,结果却是一样的。生活中的美好从来不会变质,玩具依旧带来欢乐,美食依然刺激味蕾,变了的是我们。我们逐渐拉开与幸福的距离,蒙住了发现幸福的双眼,追求着情绪以外的富有。 生活之所以变得美好,是因为看见了近在咫尺的幸福。试着窥探小孩的快乐源泉,试着直视平凡人间的满足,这一刻的觉醒永远都不会太迟,只会更早感受到幸福。 【永远不迟的人生幸福课】...
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
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 《生命迴旋》及《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为认知心理学家──钟灼辉博士的最受欢迎作品。他在2004年不幸遇上坠机意外,从50层楼高空坠落,并经历了11分钟的奇幻灵魂出体经验。濒死意外使他失去了事业、健康、财富和感情,他从人生高峰瞬间跌入谷底,一无所有。他利用濒死经验所获得的生命智慧与醒悟,不仅翻转了终身伤残的命运,更活出了一个完全理想版本的自己。死神教懂了人生中最重要的4件事⋯⋯ 【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专题讲座暨书会详情: 日期:2023年9月8日(星期五) 时间:08:00pm...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三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三 做个不麻烦的老人 用智慧过好后半生 给自己时间,给孩子空间,生活要学会独立但不孤僻,做个身心健康的智慧长者。 从身,银发族药剂师陈朝颖分享调理身子的处方笺; 从心,辅导系导师郭富美讲解随心顺意的心理建设。 立即报名,出席8月19日(六)在巴生允中堂的“做个不麻烦的老人 用智慧过好后半生”对谈会,把自己的身心照顾得妥妥贴贴,享受平静又安详的日子。 “做个不麻烦的老人 用智慧过好后半生”对谈会详情: 日期:2023年8月19日(六) 时间:晚上7时30分...
生命的永续经营
生命的永续经营 好端端,人活着,说什么“死”,到时才算。可是生死这回事,真的是到时才来打算的吗? 到时,你懂得如何面对吗? 到时,你懂得要明白些什么吗? 到时,你,还好吗? 到时,会不会一切都来不及了? 妙开法师与生死学实践者陆海燕对谈“生命的永续经营──每个人都应该提早阅读的一本生死学秘笈”,陪同大家面对生死,反思生命。 活动详情: 日期:2023年8月13日(明天) 时间:上午11时 地点:吉隆坡富贵生命馆(M1)Executive Lounge...
中秋的味道
在一个大家庭里,因为人多的关系,大月饼才够分给每个人。切好的月饼,不管是冰皮月饼还是烘烤月饼,递给家人都有一种温暖。如果是小家庭,寓意更深。正因为人数不多,反而能因为一个月饼让大家都聚在一桌,吃出齐全而圆满的味道。
中秋的那些小事
即使八月十五已过,留着的饼盒也能够延续佳节的喜庆。
灯笼的火光熄灭了,却照亮了我们相聚的时刻。月饼的味道消散了,可是同台吃饭的约定依旧还在。空荡荡的饼盒,随即就装上了属于我们的回忆。这一点一点的小事,在中秋显得格外珍贵。
钟灼辉“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讲座
香港心理学博士钟灼辉说:“从死看生,可说是一种逆向思维模式,尝试从事物的背面去看问题,重新认识问题,对于似乎是已成定局的事情或观点,反过来思考,让思维往对立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探索,你就会豁然开朗。”
“人生下半场”你选择什么? 吴若权谈长照家庭经历
台湾著名作家吴若权表示,人的情绪很微妙,多变又善变,非常复杂,有时连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 何去何从
父母是孩子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陪他们长大。年老时,父母安好便是孩子最大的幸福。生命总有考验,有些人老了会出现各种病痛,孩子也成为他们的依靠。照顾老人和病人并非易事,不只是吃喝拉撒,还有喂药、翻身、沟通、运动、在医院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