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味道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如约而至。
月饼是中秋的代表食物。从油炸至金黄色的传统潮州月饼到冷冻的冰皮月饼,有着热气腾腾的香气,也有清凉软糯的可口。传承节日,也自然丰富了味蕾。
一般油炸的传统月饼不耐放,在室内温度只能放上两、三天。家人都喜欢细细品尝,不舍得一下就吃完,所以隔了几天后会将潮州月饼放入冰箱冷藏,冰皮月饼则放入冷冻。即使中秋时节已过,节日的味道仍在。
以前,长辈会比较抗拒现代月饼,完全不吃冰皮月饼、果冻月饼、冰淇淋月饼。他们认为这些月饼已经失去了该有的味道。后来,这些现代月饼越来越普遍,成为年轻一辈的送礼佳品。虽然长辈们不是很喜欢冷冰冰的月饼,但是晚辈特意前来送月饼的心意,让长辈们的心里暖滋滋的。
有一次,他们试了冰皮月饼还蛮喜欢的,特别是榴莲月饼。
这有赖于中秋团聚的佳景。
大家相聚又互赠好礼,新颖的月饼放在传统月饼旁边,一冷一热。从原本只有长辈的饭桌,随着冰皮榴莲月饼也出现在桌上,晚辈和小孩都把桌子坐满了。中秋节的味道,大概就是这种人齐了才能真正品尝到。
所以我想,长辈们坚持了几十年的传统月饼进而转态接纳推陈出新的口感,不一定真的是新口味特别好吃,很大可能是因为这味道能够凝聚家人之间的情感。
对于月饼,我从小就很好奇为什么要做得又圆又大。他们总是说,圆圆的月饼象征着月圆人团圆。至于月饼为什么要做得那么大粒,他们说法不一。
看着满桌子的人,我有了想法。
月饼师傅做出又圆又大的月饼,是考虑到中秋月饼必须和每位家庭成员分享才能吃出好味。就好像农历的年菜,大家都是从一大锅或是一大盘里夹取自己食用的分量,然后夹菜给对方。这点做饭巧思,间接增进大家在桌上的互动。
中秋的月饼也是如此。在一个大家庭里,因为人多的关系,大月饼才够分给每个人。切好的月饼,不管是冰皮月饼还是烘烤月饼,递给家人都有一种温暖。如果是小家庭,寓意更深。正因为人数不多,反而能因为一个月饼让大家都聚在一桌,吃出齐全而圆满的味道。
如今,看到新颖的月饼口味,我会特别想要尝试。我相信集合不同口味的月饼,能让桌上的人数更多,而且中秋的味道也会更浓厚吧。

黄一飞:爱,一定要付诸于行动
爱,该如何表达呢?对于含蓄内敛的爸爸而言,内心的情感更为深沉,不轻易直白地表达爱。如果爱必须透过言语传达,那么这些爸爸难免会感到别扭和尴尬,甚至孩子们也会全身鸡皮疙瘩了吧!
富贵集团星洲新纪元推动 “老吾老”长者介护开课
首个项目“Kaigo长者介护专业课程”昨日在新纪元大学学院正式开课!课程主推日式长者照护方式,希望让老人在晚年时能够有尊严的被善待。
小喵: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WONDER 母们
除了进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他们甚至为了孩子们的吵吵闹闹而需要学会佛系不抓狂。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费尽全力把妈妈的角色做好,不管是家庭事业两头忙的职场妈妈还是二十四小时待命的全职妈妈,甚至是父兼母职的家长都一样是了不起的WONDER 母们!
富贵集團与新纪元推介长者介护課程
由富贵集团、星洲日報和新纪元大学学院乐龄服务与管理学院资源联合发起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长者运动计划正式推介,首个项目就是开办“KAIGO长者介护专业课程”,通过富贵集团代理播下家庭照顾计划的种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馬來西亞似乎還沒有意識到「老齡化時代」到來時所應做好的準備,五年後,我們把〈黃金歲月〉版“升級 ”為〈愛長在〉,因為經歷過多年的觀察,發現樂齡者的問題也涵蓋家庭長期照顧、老人失能、臨終關懷等實際問題。
人生像颗贝果,有洞才算完整
在“瞬息全宇宙”里,女主角伊芙琳在多重宇宙的跳跃是现实生活的隐喻,透露出每一个不起眼的决定都极其重要,交错一生的命运。当下的取与舍,无论是有心或无意,都会产生另一个宇宙,为下一个选择再变化出另一种结果,以致无穷无尽。
如果我只剩下100天
这个题目于我而言,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剩下”,也不是那个“100天”,而是“如果”和“我”。
我们很喜欢说“如果”,通常这个词会出现在对过去的追悔:“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或未知的想像:“如果我有100万,我会…”。我们很常对自己和生命都有误解,以为人生的转折,只在某个关键点或因素,但一个结果往往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在时间推进下的总和。
心路GPS
对于那些方向感极佳的人而言,难免会觉得路痴之所以找不到方向,是因为懒惰思考,不然就是习惯依赖他人。我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想法,正如我也曾经认为那些考试不及格的同侪,归根究底也是懒惰思考,不然就是无心向学。然而,自从我意识到我的方向感特别糟糕时,我才停止了这种主观臆断,并且在心里默默向他们郑重道歉。
关于生命咖啡馆的Logo故事
是咖啡豆,亦是人生,几经波折,最终的完美风味才能得以呈现。然而,当每一场生活画面与每一颗咖啡豆同时放入滤器时,会是什么样的风味呢?纵使咖啡缥缈的香气终将随风飘散,生命咖啡馆将会如常献上精彩的生活内容,和你体味独一无二的人生滋味。
生命咖啡馆
生命咖啡馆,了解生老病死与理解向死而生之处,致力于与每一个生命个体连接永续不止的生命线。透过专业人士的翔实分享和亲身经历的经验之谈,冀望每一场分享会能与大家感悟人生的意义,感知生命的真谛。从感受生活到感知生命,必须探索生老病死的人生规则才能揣摩专属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