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生,见礼思义

你们有没有发现华人比起很多民族特别注重对祖先的怀念和拜祭?

就算其他民族会怀念死去的亲人,也很少像华人的仪式感那么强,不止奉上先人生前喜欢的各种食物,还会化灵屋纸扎品。

传统的华人祭祖仪式,几乎是华人社会中最重要的活动,甚至超过了各种宗教的活动。就算不是以祭祖为主的其他节日,我们也会把应节的食物给祖先们献上。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吃汤圆,总不忘给祖先们也来上一份。

跟先人直接有关联的节日,生忌、死忌、清明、重阳、盂兰节和中元节(俗称鬼节),华人更是隆重其事。注重传统的华人群体会有好几天的盛大祭祀活动,不惜花重金把荤的素的祭品都堆满桌子,金纸银纸山、灵屋、纸扎品、童男童女等。我们竭尽所能,全方面地将肉眼看到(祭品)的和看不到(纸扎化了到底去哪?)的部分都想填满。

为什么华人会有这样的社会传统呢?

《礼记·中庸》里有一句话:「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我们应该敬爱已经死去的父母和祖先,如同他们还健在那样,这就是最大的孝的表现。因此,华人对祖先各种祭祀的做法,都是出自于敬爱之心的延续。

殡葬礼俗也是如此。最直接的「事死如生」的礼俗包括「生人进屋」、「买水洗脸」、「奉饭」等。撇除个人的信仰中有没有鬼或灵魂的存在,种种的殡葬礼俗最根本的理念就是「事死如生」的爱。供奉祭品和化纸扎灵屋的重点不在于「先人是不是真的可以吃到或收到」,而是透过这个行为表达了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和爱。

虽然「事死如生」的重点在「孝」,那是因为儒家重视的家庭和人伦关系,但他们强调的「仁爱」是要不断往外扩散的,所以才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说。意思是我们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孩子后,就要把这个爱延伸到其他人的父母和孩子。所以,我们也可以拜死去的老师、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好兄弟」等。祭祀「孤魂野鬼」,应该是出于对社会仁爱之心的延伸,而不是出于对神秘力量的恐惧或交换条件的意图。

从事殡葬礼俗研究以来,最常听到的问题是「这个礼俗或仪式是怎样做的?」而不是「它的源头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要弄懂某个礼俗或仪式应该怎么做之前,理解它的源头和原因是重要的。我们常说「要保留华人文化传统」,但如果保留的只有形式,而不在乎或弄错了其背后的精神价值,那就失去了意义。

本专栏选题为「事死如生,见礼思义」。「见礼思义」强调的是,我们见到或实行某个礼俗时应该思考它的「义」。「义」代表的不仅是「意义」,还有「情义」,和「道义」。「意义」是礼俗要表达的精神价值。「情义」是我们如何透过礼俗与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情谊。「道义」是最常被人们所遗忘或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就是礼俗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传达善良美好的价值观。但社会价值观会因应时代变迁而不同,所以当某个礼俗无法再体现当下社会的优良价值时就应该被摒弃或更动。

因此,本专栏的目的是,保持著「事死如生」背后的仁爱精神,与大家一起思考各种殡葬礼俗背后的意义、情义和道义,更好地促进华人传统文化价值的维护与传承。

富贵关怀文化与礼仪管理部
钻研中华文化对马来西亚社会的影响与发展,著重于社会殡葬文化的始源,从古文化借鉴及演变;从而滋养富贵殡葬服务的发展、耕耘、深耕及拓展。

作者简介
黄爱玲,富贵关怀文化与礼仪管理部
台湾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硕士,多年写作与研究经验。现为报章专栏作者,长年于港台网路平台发表文章。

安心畅快的人生下半场

安心畅快的人生下半场

人的情绪很微妙,多变又善变,非常复杂,有时连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步入人生下半场,生活是自己的,快乐与否也是可以选择的,却不知何故总是选择了不快乐。
读到这里,问问自己,“我” 想要快乐的生活吗?
8月5日,我们听听台湾作家 吳若權 来说说自在的生活态度,一起感受安心畅快的人生下半场。

了解更多
谈晚年的世界

谈晚年的世界

非专业的家庭照顾者需要长年照顾长者并非易事。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家偶尔都会闹脾气与家人起争执,而抱病在身的老人家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个负担,一方面又想留在孩子身边,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容易与子女发生口角。

了解更多
人生单程票

人生单程票

“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经历了几次轮回,才换来这个旅程。而这个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胆一些,不妨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但我相信一件事。上天让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让我们创造奇迹。”出自电影《大鱼海棠》

了解更多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何去何从?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何去何从?

(四之一)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何去何从? 
这是一场由马来西亚安宁疗护推手之一、慈悲安宁疗护基金会主席吴碧彬医生及暖心作家欧芙伶的对谈会。入场免费,欢迎大众一同出席。

了解更多
宋慧慈:允许自己哭 “悲伤过后学习自愈”

宋慧慈:允许自己哭 “悲伤过后学习自愈”

宋慧慈:允许自己哭 “悲伤过后学习自愈” /文:转载自星洲日报(吉隆坡24日讯)“我们要允许自己悲伤,同时也要学习如何处理悲伤。” 创新教学讲师宋慧慈说,每个人都要允许自己悲伤,也要允许我们身边的人哀伤,不要自责为何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沉浸在哀伤中。 她分享说,如果有所谓走出悲伤的方法,就是那3个“T”,即 Time(时间)、Tear(眼泪)、 Talk(说话)。“那么处理悲伤的秘诀是什么?”...

了解更多
衡量父爱的那把尺

衡量父爱的那把尺

爸爸从来不会记得家人的生日,即使偶然想起,也完全没有任何表示。他甚至为了追看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而选择留在家,不要和我们出去庆生,我们真的很纳闷,甚至感到失望。爸爸木讷冷漠,而且有时候脾气说来就来,我似乎感受不到他对我们的关心。

了解更多
给自己一个好好活着的理由

给自己一个好好活着的理由

如无意外,人就会寿终正寝,面目安详,可天降横祸呢?意外可以毫无意外地扼杀了人们好好死去的权利,所有超乎想象之中的情况都可能是我们的结局。

了解更多
陈然致法医新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

陈然致法医新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

法医值勤时,会听见什么?陈然致法医听见了《逝者的证词》,更听见了读者的期待!2023年5月30日,晚上8时正,陈然致法医的首场新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将在富贵生命馆(Nirvana 2)掀开序幕!现场也会售卖陈法医的《逝者的证词》,让各位读者先睹为快。

了解更多
回家

回家

距离下班还有五分钟,点击打开每日工作清单表,该完成的都完成了,全数打上勾勾,再列下隔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刚刚好到了下班的时间,收拾桌面,拎起背包,打卡,下班。在城市工作,只有零星数人能够与夕阳同步回家。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