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才適合談論死亡
/賴昭宏
對於談論死亡到底可以從什麼年紀開始呢?三歲、三十歲,還是八十歲垂垂老矣之時?這是很多人經常面對的疑問。其實只要孩子懂得溝通,即便是三歲牙牙學語的階段,也可以知道家裡發生了不尋常的事——如,死亡。我們大人經常因為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而用了「在睡覺」或「出國工作了」來掩飾自己的不安。然而,有些孩子卻意識到這個人已經永遠不再回來,很可能因此而害怕睡覺或出國這件事。如果家裡有宗教信仰,可形容你信仰的死後世界;如果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探討對你來說死後世界是長什麼樣子。對於孩子,實話實說,也是大人面對現實的一個方式。

《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是就1月22日時圓寂的一行法師的事蹟拍攝的電影。內容有一段情節,小女孩問禪師說她的小狗死掉了,要怎樣才能不傷心難過?一行法師以天上的雲朵作為開端,雲朵將化為雨滴掉落,成為手中的茶。當我們帶著正念品茗,雲朵就在茶裡。死亡令摯愛的生命消失了,可是我們和亡者的關係會在不同的形式上,陪伴著我們。一行法師對小女孩的開示,用簡單的寓意打破了生死的界限。
談論死亡有五不——「不勉強、不急躁、不打斷、不拒聽、不隨便」。雖然自身或許願意談論死亡,可是我們也不勉強他人一定也要面對這件事。不急躁地允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去經歷抗拒和願意談論這個課題。當長輩或照顧著的人開口談論死亡的時候,不要打斷,也不要拒絕聆聽地說「大吉利是」。我們不隨便敷衍式地談死亡,因為這關乎我們人生的最後階段,允許自己和他人都有空間和時間來談論死亡和生命。華人的死亡教育,經常從「禁忌」開始。比如,封棺或移柩出殯的迴避,其實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但後人卻誤解為煞氣或晦氣而避恐不及。人類恐懼死亡的原因,是因為對於死後世界的未知,然而宗教是最能引導死後去哪裡的一個「資料庫」。比如基督教相信上天堂,佛教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等,這些直接給你答案,又能令人安心,也是宗教在死亡教育上發揮的極大功能。

適度的死亡恐懼,才會讓我們好好活著。能夠好好地談論死亡,得從我們自身開始。自己撇開了心理障礙,再來學習如何與長輩、晚輩以及孩子來談死亡。比如隨手拈來的時事新聞或生活日常,角色扮演一些短劇或路上看到死亡的小鳥,都可以成為談論死亡的課題。談論死亡不僅是能夠讓家人理解,我們死亡後的理想安排,也能在這其中也得知對談著(家人或朋友)對死亡的概念,以及葬禮安排的想像。對於死亡,郭慧娟老師曾提過有兩種覺察模式,那就是 「日常模式」以及「存有狀態」。「日常模式」是日常醒覺知道死亡是一種必然,「存有狀態」則是到了邊界狀態才省思死亡。我們都可學習隨時切換這兩個模式,隨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性格各異認知也個不同,所以當每個人在面對死亡時自然有千萬種不同的模式和態度。郭慧娟老師在工作坊上分享了因應死亡的模式,以及人類對死亡的接受態度如下:
死亡的因應方式有四項:
一、積極接受死亡,「正向」面對死亡,積極生活。
二、消極接受死亡,認為死亡已經是不可逆的事實,鬱鬱寡歡。
三、避談死亡,認為談死亡,就會死,選擇避而不談就能避免死亡的來臨。
四、害怕死亡,對於死亡萬分恐懼,杞人憂天。
死亡的接受態度
一、 趨近導向,宗教信仰堅定,相信死亡會往更好的地方
二、 逃離導向,生活太難,把死亡當作解脫
三、 中立態度,死亡是一種生活,既不恐懼,亦不逃避,盡己所能充實生命
總結來說,只要你準備好,什麼時候都適合談論死亡。而你,對死亡的因應和接受態度是趨向哪一項呢?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簡介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Grief Care)提供臨終關懷、喪親及失落關懷諮商與輔導服務。關於個人失落悲傷的諮商,或是團體支援以及生命教育推廣,可於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週休和公共假日除外),聯絡griefcare@nvasia.com.my,或撥電010-9896954預約。
作者簡介:
賴昭宏,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主修生死學、生命教育、臨終關懷、失落關懷。
資料參考:
問問禪師 / 如何面對痛失心愛的人?
台湾知名作家吴若权/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可以实践“四道人生”
我从她眼里看到了天下所有母亲,期待儿子能够回家的渴望。我相信她从我拖着行李离去的那一刻,从我身上也看到了所有的孩子,长大之后都一直想要离开家的背影,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离别当中,我们才有机会去学习怎样道爱、道谢、道歉及道别,因为我们知道道别真的是非常不容易,那回来看到爱这件事情,它就会更有意义。”
灵魂沟通师Jessica | 以豁达的心,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疗愈灵魂,也疗愈在世的人
Jessica认为,死亡,不过是人换了个方式,以绝大数人看不见的灵魂形态存在着。当灵魂来托梦或与她沟通时,他们呈现的样子通常是生前的样子,他们穿生前喜欢的衣服,保有生前的脾气和个性;他们会像生前一样关心生活琐事,他们对家属的关心并没有减少。反而,灵魂会先放下许多物质上的牵绊,例如金钱、房子和车子,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安好,有否感受到爱与关怀。灵魂经常回头思考,如果有机会再回来,他们会以更柔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而不是责备。
身心灵预防医学专家洛桑加参/人生最大的任务是好好爱自己
他表示,家人是最难沟通,甚至是没有沟通的一群,只是看谁比较大声。但如果生起慈悲心,聆听家人的声音,其次利用沟通技巧,聆听,中间才加入一些置入性广告(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受用的方法。
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
妙开法师表示,佛教认为,对亡故者最好的做法就是为亡故者诵经及持咒语回向,借由佛力加持, 将能让亡者受食。“至于要念什么经文或持什么咒,只要诚心与专注念佛号,所有功德亡故者都能收到。最简单的回向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其实在佛的世界是相通的,有分别的是我们,所有只要诚心,任何佛号都可以的。”
清明追思
事实上,扫墓是追思,并非追悔。转个念头,扫墓是透过先人来认识自己的存在,而且珍惜当下的想法和清明祭祖的文化也毫无冲突。后人与祖宗素未谋面却是血脉相连,唯有祭祖之时,才深刻感知自己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认识四道人生
换言之,四道人生的词典里不单单是「谢谢你」、「再见了」、「对不起」、「我爱你」,可以是千言万语,又或是片言只语。当说者有意,听者有心,四道人生会是日常生活中最健康、最天然的保健品:弥补原先破碎的关系,升华本就亲密的感情。
宠物与你相遇,从来都不是巧合
“我们爱一个人,往往带着求回报的心,所以得不到回报的时候会特别痛苦。如果我们对于爱与付出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无论是爱宠物乃至爱一个人,即使有朝一日失去他们,内心也会生起另一种情感:谢谢你!因为你的出现,让我知道自己有爱的能力,并且愿意把这份珍贵的礼物奉献给你。”
黄俊勇《哀伤疗遇》工作坊 艺术抚慰丧亲之痛
这场工作坊是免费报名,让近期内面对失去亲人的人士,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找到情感的宣泄与自我疗愈。
那些面对死神前常忽略的问题
有晢法师表示,很多人当家庭遭遇困境或人生不顺遂时,就会埋怨父母为何要生我?而他也曾经回答过学生这个问题,说道:“没有一对父母上过父母先修班,孩子也一样没有上过模范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