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才適合談論死亡 

/賴昭宏

對於談論死亡到底可以從什麼年紀開始呢?三歲、三十歲,還是八十歲垂垂老矣之時?這是很多人經常面對的疑問。其實只要孩子懂得溝通,即便是三歲牙牙學語的階段,也可以知道家裡發生了不尋常的事——如,死亡。我們大人經常因為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而用了「在睡覺」或「出國工作了」來掩飾自己的不安。然而,有些孩子卻意識到這個人已經永遠不再回來,很可能因此而害怕睡覺或出國這件事。如果家裡有宗教信仰,可形容你信仰的死後世界;如果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探討對你來說死後世界是長什麼樣子。對於孩子,實話實說,也是大人面對現實的一個方式。

《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是就1月22日時圓寂的一行法師的事蹟拍攝的電影。內容有一段情節,小女孩問禪師說她的小狗死掉了,要怎樣才能不傷心難過?一行法師以天上的雲朵作為開端,雲朵將化為雨滴掉落,成為手中的茶。當我們帶著正念品茗,雲朵就在茶裡。死亡令摯愛的生命消失了,可是我們和亡者的關係會在不同的形式上,陪伴著我們。一行法師對小女孩的開示,用簡單的寓意打破了生死的界限。

談論死亡有五不——「不勉強、不急躁、不打斷、不拒聽、不隨便」。雖然自身或許願意談論死亡,可是我們也不勉強他人一定也要面對這件事。不急躁地允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去經歷抗拒和願意談論這個課題。當長輩或照顧著的人開口談論死亡的時候,不要打斷,也不要拒絕聆聽地說「大吉利是」。我們不隨便敷衍式地談死亡,因為這關乎我們人生的最後階段,允許自己和他人都有空間和時間來談論死亡和生命。華人的死亡教育,經常從「禁忌」開始。比如,封棺或移柩出殯的迴避,其實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但後人卻誤解為煞氣或晦氣而避恐不及。人類恐懼死亡的原因,是因為對於死後世界的未知,然而宗教是最能引導死後去哪裡的一個「資料庫」。比如基督教相信上天堂,佛教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等,這些直接給你答案,又能令人安心,也是宗教在死亡教育上發揮的極大功能。

適度的死亡恐懼,才會讓我們好好活著。能夠好好地談論死亡,得從我們自身開始。自己撇開了心理障礙,再來學習如何與長輩、晚輩以及孩子來談死亡。比如隨手拈來的時事新聞或生活日常,角色扮演一些短劇或路上看到死亡的小鳥,都可以成為談論死亡的課題。談論死亡不僅是能夠讓家人理解,我們死亡後的理想安排,也能在這其中也得知對談著(家人或朋友)對死亡的概念,以及葬禮安排的想像。對於死亡,郭慧娟老師曾提過有兩種覺察模式,那就是 「日常模式」以及「存有狀態」。「日常模式」是日常醒覺知道死亡是一種必然,「存有狀態」則是到了邊界狀態才省思死亡。我們都可學習隨時切換這兩個模式,隨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性格各異認知也個不同,所以當每個人在面對死亡時自然有千萬種不同的模式和態度。郭慧娟老師在工作坊上分享了因應死亡的模式,以及人類對死亡的接受態度如下: 

死亡的因應方式有四項: 

一、積極接受死亡,「正向」面對死亡,積極生活。 

二、消極接受死亡,認為死亡已經是不可逆的事實,鬱鬱寡歡。 

三、避談死亡,認為談死亡,就會死,選擇避而不談就能避免死亡的來臨。 

四、害怕死亡,對於死亡萬分恐懼,杞人憂天。 

死亡的接受態度 

一、 趨近導向,宗教信仰堅定,相信死亡會往更好的地方 

二、 逃離導向,生活太難,把死亡當作解脫 

三、 中立態度,死亡是一種生活,既不恐懼,亦不逃避,盡己所能充實生命 

總結來說,只要你準備好,什麼時候都適合談論死亡。而你,對死亡的因應和接受態度是趨向哪一項呢?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簡介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Grief Care)提供臨終關懷、喪親及失落關懷諮商與輔導服務。關於個人失落悲傷的諮商,或是團體支援以及生命教育推廣,可於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週休和公共假日除外),聯絡griefcare@nvasia.com.my,或撥電010-9896954預約。

作者簡介:

賴昭宏,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主修生死學、生命教育、臨終關懷、失落關懷。

資料參考:

問問禪師 / 如何面對痛失心愛的人?

https://plumvillage.org/zh-hant/%E6%96%87%E5%AD%97%E8%A8%98%E9%8C%84/%E5%A6%82%E4%BD%95%E9%9D%A2%E5%B0%8D%E7%97%9B%E5%A4%B1%E5%BF%83%E6%84%9B%E7%9A%84%E4%BA%BA%EF%BC%9F/

最残忍也最仁慈的对话:如何减少末期癌患、癌童痛楚,让他们在爱中离开

最残忍也最仁慈的对话:如何减少末期癌患、癌童痛楚,让他们在爱中离开

一个是马来西亚儿童安宁疗护协会主席兼儿童安宁疗护专科医生李知展,一个是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医生林仁吉,他们每天都会面对与上天讨价还价的病患,希望可以争取多一些时间,希望可以不用承受这么多痛苦的离去。虽然治疗医人是他们的职责,但要如何在最残忍也最仁慈的对话中,宣判病人的死期,同时让病人可以在爱中离开,却是医生的功课。

盂兰节

盂兰节

儿时对于盂兰节的认识,就停留在妈妈给予我的那句警告。自此,总觉得七月特别阴森。对于鬼神和死亡之说,大人习惯性回应小孩:“不要问,大了你就知道。”我曾经质疑和抗拒这样的一种说法。如今的我虽然已不再是小孩,但我想我会知道并不是因为我真的长大了,而是我懂事以后经历了人生中那一段必经之路,那段目送亲人永远离去的路。

林进成医生 刘梅玉心理师:「年迈父母难相处 怎么办?」

林进成医生 刘梅玉心理师:「年迈父母难相处 怎么办?」

林进成医生、刘梅玉心理师「年迈父母难相处怎么办?」讲座会由富贵集团生命咖啡馆主办,星洲日报《活力副刊》策划与联办的“年迈父母难相处怎么办?”讲座会,邀请悠乐居养生馆及康复中心(ElderLove)创办人林进成医生,以及正念养育导师兼高级临床心理师刘梅玉担任主讲人,告诉大家应该如何照顾年迈的父母,让自...

父爱

父爱

父爱下班回家,启动车子后,看见仪表板上的油表亮起了红灯。不着急,听说油表刚亮起了红灯还可以撑多四五十公里。按日程通勤的公里算,应该还足够我照常上下班直到周末。所以,即使待会儿回家途中经过加油站,我也没有顺道添油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