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才適合談論死亡
/賴昭宏
對於談論死亡到底可以從什麼年紀開始呢?三歲、三十歲,還是八十歲垂垂老矣之時?這是很多人經常面對的疑問。其實只要孩子懂得溝通,即便是三歲牙牙學語的階段,也可以知道家裡發生了不尋常的事——如,死亡。我們大人經常因為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而用了「在睡覺」或「出國工作了」來掩飾自己的不安。然而,有些孩子卻意識到這個人已經永遠不再回來,很可能因此而害怕睡覺或出國這件事。如果家裡有宗教信仰,可形容你信仰的死後世界;如果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探討對你來說死後世界是長什麼樣子。對於孩子,實話實說,也是大人面對現實的一個方式。

《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是就1月22日時圓寂的一行法師的事蹟拍攝的電影。內容有一段情節,小女孩問禪師說她的小狗死掉了,要怎樣才能不傷心難過?一行法師以天上的雲朵作為開端,雲朵將化為雨滴掉落,成為手中的茶。當我們帶著正念品茗,雲朵就在茶裡。死亡令摯愛的生命消失了,可是我們和亡者的關係會在不同的形式上,陪伴著我們。一行法師對小女孩的開示,用簡單的寓意打破了生死的界限。
談論死亡有五不——「不勉強、不急躁、不打斷、不拒聽、不隨便」。雖然自身或許願意談論死亡,可是我們也不勉強他人一定也要面對這件事。不急躁地允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去經歷抗拒和願意談論這個課題。當長輩或照顧著的人開口談論死亡的時候,不要打斷,也不要拒絕聆聽地說「大吉利是」。我們不隨便敷衍式地談死亡,因為這關乎我們人生的最後階段,允許自己和他人都有空間和時間來談論死亡和生命。華人的死亡教育,經常從「禁忌」開始。比如,封棺或移柩出殯的迴避,其實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但後人卻誤解為煞氣或晦氣而避恐不及。人類恐懼死亡的原因,是因為對於死後世界的未知,然而宗教是最能引導死後去哪裡的一個「資料庫」。比如基督教相信上天堂,佛教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等,這些直接給你答案,又能令人安心,也是宗教在死亡教育上發揮的極大功能。

適度的死亡恐懼,才會讓我們好好活著。能夠好好地談論死亡,得從我們自身開始。自己撇開了心理障礙,再來學習如何與長輩、晚輩以及孩子來談死亡。比如隨手拈來的時事新聞或生活日常,角色扮演一些短劇或路上看到死亡的小鳥,都可以成為談論死亡的課題。談論死亡不僅是能夠讓家人理解,我們死亡後的理想安排,也能在這其中也得知對談著(家人或朋友)對死亡的概念,以及葬禮安排的想像。對於死亡,郭慧娟老師曾提過有兩種覺察模式,那就是 「日常模式」以及「存有狀態」。「日常模式」是日常醒覺知道死亡是一種必然,「存有狀態」則是到了邊界狀態才省思死亡。我們都可學習隨時切換這兩個模式,隨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性格各異認知也個不同,所以當每個人在面對死亡時自然有千萬種不同的模式和態度。郭慧娟老師在工作坊上分享了因應死亡的模式,以及人類對死亡的接受態度如下:
死亡的因應方式有四項:
一、積極接受死亡,「正向」面對死亡,積極生活。
二、消極接受死亡,認為死亡已經是不可逆的事實,鬱鬱寡歡。
三、避談死亡,認為談死亡,就會死,選擇避而不談就能避免死亡的來臨。
四、害怕死亡,對於死亡萬分恐懼,杞人憂天。
死亡的接受態度
一、 趨近導向,宗教信仰堅定,相信死亡會往更好的地方
二、 逃離導向,生活太難,把死亡當作解脫
三、 中立態度,死亡是一種生活,既不恐懼,亦不逃避,盡己所能充實生命
總結來說,只要你準備好,什麼時候都適合談論死亡。而你,對死亡的因應和接受態度是趨向哪一項呢?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簡介
富貴關懷諮商與輔導部(Grief Care)提供臨終關懷、喪親及失落關懷諮商與輔導服務。關於個人失落悲傷的諮商,或是團體支援以及生命教育推廣,可於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週休和公共假日除外),聯絡griefcare@nvasia.com.my,或撥電010-9896954預約。
作者簡介:
賴昭宏,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主修生死學、生命教育、臨終關懷、失落關懷。
資料參考:
問問禪師 / 如何面對痛失心愛的人?
Do Something我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Do Something! 我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文/...
破解悲伤的5大迷思
破解悲伤的5大迷思 / 注册心理辅导员 张以靖没关系,是悲伤啊!It’s OK That You’re Not OK! 当因失去挚爱而巨大的悲伤来临时,你都习惯用什么方式去面对? 当你感觉悲伤,有人来关心你好不好时,你都习惯用什么方式去回应? 承认自己悲伤,承认自己 “Not...
讓自己成為幽谷的那道光
讓自己成為幽谷的那道光 /Eve鄭貝君, 富贵关怀殡葬礼仪部奠礼主持 今天的奠禮堂格外的清靜。禮堂内沒有靈柩,只有往生者的遺照,以及擺放在靈桌上的骨灰甕。現場沒有其他的親屬朋友,只有往生者的太太和兩位女兒。...
冠病的日常
冠病的日常 文/ 賴昭宏 「爸,吃藥了。藥吃下去,水在這裡。」女兒對著父親勸,兒孫們也圍在左右。兒子抱著骨灰甕,抱得緊緊的,頭貼著甕喃喃細語。孫子拎著香領在前方,走到靈堂前,兒子小心翼翼地將還有溫度的甕放下,移到中間的位子。然後再從孫子的手裡取過大香,跪下,跟媽媽說在這裡辦事了。 ...
未能接通的電話
未能接通的電話 /Samantha何珊珊富貴關懷殯葬禮儀部奠禮主持 「這是我爸爸的手機,我想要拿著。」...
媽媽只想好好地說再見
媽媽只想好好地說再見 /Samantha何珊珊富貴關懷殯葬禮儀部奠禮主持 「兒子啊! 媽媽要走了。 Bye bye ! Bye bye ! 」眼看這位媽媽在奠禮堂門外向兒子靈堂大力地揮手說再見,但在這當下她卻被身在一旁的親戚強行拖拉著離開。 ...
我拥有悲伤的权利
我拥有悲伤的权利 /注册辅导员 张以靖 你有没有试过在面对至亲离世时,伤心至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时,被喝止说:「不要哭!」、「不准哭!」、「不能哭!」、「要坚强!」...
我也可以是你的家人!
我也可以是你的家人! /林怡玲富貴關懷殯葬禮儀部奠禮主持 還記得第一次執行案子,心情超級無敵緊張。我不斷地告訴我自己我可以的,勇敢面對吧!爲了不辜負上司對我的期望,執案前一天還背了一整晚稿子,回想起來,那是我最開心又挑戰的一天吧!...
關於陪伴,你可以……
關於陪伴,你可以…… /賴昭宏 「哪裡有彩虹告訴我……」家裡的客廳響起了周杰倫 《彩虹》的鋼琴旋律,小麗又在那裡彈鋼琴了。似乎是固定的時刻表,在即將接近黃昏的時候,小麗就會坐在鋼琴前,彈起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