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预测自己会用什么方式离开,我们也没有办法安排长辈要用什么方式离开,我们能够预期、安排及做的,就是无论长辈或自己,在离开的最后一刹那间,我们希望都有机会完成四道人生。”
知名作家、广播节目主持人、企管顾问、疗愈师吴若权
“四道人生:道谢、道爱、 道歉、道别”讲座会
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生命旅程,总有一天要面对“四道人生”的重要课题,但人生不是到了生离死别,才可以学习“四道人生”,吴若权透过照顾母亲、与父亲相处、旅途及出国公干的遭遇、与看护的相处等等的生活小故事,说明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里都可以实践“四道人生”。
意识到会离别,加速道爱、道谢、道歉、道別
每个人对“四道人生”都有优先顺序,这没有对错,但吴若权强调要先知道会有道别这件事情,所有的道爱、道谢及道歉才会有意义,所以“当你意识到有一天会突如其来,很可能来不及道别,你才会加紧你的脚步,赶快道爱、道谢、道歉”。
在吴若权的个人研究与人生经验,有一种舒适圈是很想离开,但就是离不开的“痛苦的舒适圈”。“天下最难,也最美丽的道别,其实是挥别自己与执念,我们往往没有办法有一个离开自己舒适圈的决心,因为你觉得来日方长,很多事情都不急。”
由于父亲工作及母亲患病的关系,吴若权从小经常搬家,使他很害怕离别,小学三年级就患上“分离焦虑症”,但他回想起来,别人对他的好,总是让每一次的离别变得特别的窝心,并从中发现自己不应该对某些人抱着执念与偏见。
小时候曾就读森林区的一所小学, 小六毕业后又搬家,同学们依依不舍,赠送道别的手礼给他,跟她感情最不好、最惹他讨厌的一个女生,在他搬家那一天赠送他一盒内含12支刻着“吴若权”姓名的铅笔,令他莫名的感动。
该女生的亲戚开设铅笔工厂,他向女生恳求多年赠送刻有其姓名的铅笔,女生都说“你等着吧!”没想到,在离别时会送给他。离别时,一些同学哭了,他强装镇定,直到载送他的卡车离开同学们的视线时,他终于崩溃大哭。
“我很害怕自己的软弱、恐惧和情绪被发现,后来我经历很多次搬家,姐姐出外念书,我们常常一家五口在火车站的月台上道别,其实我知道自己对离别很在意,但我都假装不在意。”
吴若权在德国公干时下榻一间民宿,对德国籍老屋主没甚好感,加上沟通困难,经常鸡同鸭讲,只能比手画脚。原来,他一直误解这位老妇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发现屋主会特地为他准备罐头冬粉汤,让早出晚归的他可以喝汤及解乡愁,虽然难喝,但如此“用心去对待一个从台湾到德国工作的年轻人,她是充满了那种母爱。”
住了10个月后,他准备离开回国,跟屋主道别后,他突然想看看住了10个月的屋子,回头一看,屋主站在门前,拿着儿子今年母亲节送给她的紫色丝巾在等着他回头,然后一直喊叫他的名字,“她用10个月从来没有展现过的热情,我感觉很揪心,因为我是一个很害怕离别的人,我热泪盈眶,淡淡的跟她挥手道别。”

“在这个德国老太太热情的挥动她紫色丝巾的那一刻,我从她眼里看到了天下所有母亲,期待儿子能够回家的渴望。我相信她从我拖着行李离去的那一刻,从我身上也看到了所有的孩子,长大之后都一直想要离开家的背影,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离别当中,我们才有机会去学习怎样道爱、道谢、道歉及道别,因为我们知道道别真的是非常不容易,那回来看到爱这件事情,它就会更有意义。”
看见人生无常,鼓起勇气说“妈妈,我爱你”
吴若权的母亲在2016年被诊断癌症,身上有7颗恶性肿瘤,医生本来判断她接受安宁,但后来经过免疫疗法控制病情,肿瘤全部消失,两年后宣布痊愈。母亲出院后,他载送母亲返回儿时的故乡,与年届90岁的老邻居相聚。
“母亲和老太太的相聚,就是当作是最后一次相见的百般珍惜,我立刻把手机切换相机模式,捕捉到两人挥手道别的珍贵画面。”

3年后,母亲与老邻居再次相聚,“我又觉得她们两个真的是每一次相见,都是一次生死的轮回,她们又举手挥别,互道珍重。”遗憾的是,老邻居几个月后在睡梦中骤逝了。
“两人对于生死都有些经历,所以她们每一次的挥手道别,都给彼此道爱、道谢、道歉、道别,所以在这段老朋友的友谊当中,她们完成了这四个很重要的功课。”
吴若权把母亲患病的日子,视为其“人生苦难当中的幸运儿”,让他看到人生无常的变化,并从中学习很多灵性的功课,所以一直觉得应该鼓起勇气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这句话在他照顾母亲两年后才说出来,因为“我那时候很害怕失去她”,那一天的台北特别寒冷,他替母亲盖棉被准备就寝时,“不晓得为什么,就积累很久的勇气,在关上房门的那一刻,我很轻声的说一声‘妈,我爱你’。”

他当时心想,母亲若没听见就算了,没想到过了3秒,母亲悠悠地回说“我也爱你”,那是母子俩第一次说我爱你。
“就是因为有遗憾,我们才需要道歉,但如果你连爱都说不出口,要道谢和道歉相对是难的,因为没有爱的道谢,只是表面上的谢意,没有爱的道歉有时候是言不由衷。”
永远珍惜爸爸临终前写下的8个字
照顾母亲几年后,父亲因病去世,在父亲弥留时,吴若权觉得一定要跟父亲说“我很爱你”,于是他握着父亲的手,说“爸爸,你知道我很爱你吗?如果你知道,你可以轻轻的握一下我的手”,让他感动万分,父亲真的握着他的手。
父亲年轻时误食药物致使听力丧失,过去40年,吴若权大多数时间是以笔写与父亲沟通。父亲在临终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乃是在他还有意识的最后一刻,用抖动的手写下一张吴若权至今仍然保留的字条,写了8个字“妻慈子孝,此生无憾”。
“这8个字为什么很珍贵?我相信,无论我们多么的尽力照顾父母,事后都会有一个声音,说当初如果这样会更好,我们都很希望不要留遗憾,但怎样去想都是会有遗憾,所以我觉得一个要即将离开的长辈,他是如此的贴心,如此的知道子女真正要的爱是什么,他愿意用他此生仅有的力气,写下这8个字。”
无私的付出才会有意义及被珍惜
对于付出得到的人,以及付出得到的东西,我们都不要放在心上,吴若权说,这样无私的付出,才是有意义及值得珍惜。

“很多亲子之间的关心不成立,因为父母出自于那个关心,就是这句话‘我是为你好’,但孩子不觉得这个是好。有时候觉得,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从来没有感谢,那是因为你的付出不是他需要,所以付出与给予对方是否被接受,要接受了这个付出才会成立,感谢才能够发生。”
吴若权回顾年轻时到加拿大的温哥华旅行,背包遗失,身无分文,有一对美国籍老夫妻掏出20美元现钞给他,说“我刚才听说你的遭遇,你应该也没钱吃午餐吧,这20美金就让你拿去吃顿午餐,然后不要太忧虑,祝福你平安回到台湾”。
吴若权非常感动,要求老夫妻留下联系,返台后加倍还款,但老夫妻拒绝,说:“这20块美金现在对你来说是非常关键,但对我来说是九牛一毛,你不用还给我,但你如果有心要还钱给我,那我希望你把这一份心拿去对待身边需要这20美金的人”,并希望他透过这次的经验,学会把爱传出去。


“这是我人生很难忘的经验,也是一个道谢很深刻的体验,希望能够透过一个感谢,学会为别人付出。我后来知道人与人之间相处,你接受别人的好处,除了对当事人道歉之外,还有一个把爱传出去的途径,让对方给你的这一份恩情可以转化更多的谢意流传在世界,所以我后来长大之后,我很愿意去帮助陌生人及有需要的人。”
最美好的长照境界——照顾和被照顾者是双向奔赴的旅程
“照顾和被照顾者是双向奔赴的旅程”,吴若权照顾母亲将近30年,母亲很少跟他道谢,但很关键是当有人到访家里时,她会在访客的面前,很骄傲地说“这都要谢谢若权,若权真的对我很好。”
吴若权也经常在访客面前说要感谢母亲,因为母亲生病,教会他很多事情,才能够经历生老病死的体验,所以照顾者与被照顾者在日常生活的情绪上是对立及摩擦,但在感谢上,其实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情绪其实只是一时的,情绪有时候就像沙滩上面来来往往的小小浪花,真正的爱和感谢是大海当中最深厚的部分,它看似平静,看似无波,看似什么都没有,但它却是你最沉稳、最深刻的存在。”
一段充满道爱、道谢、道歉及道别的故事

对于道歉,吴若权认为:“忏悔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做错,忏悔其实是爱自己最好的方式,佛教经典里的短文忏悔三昧,你在家里安静的念完一两百次,你的心情会非常平静。”
道歉往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很多人会说没做错,为什么要道歉?但在吴若权的心理学习里,原谅乃是送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因为愿意原谅得罪你的人,或在没有做错事情的前提之下,愿意真心跟对方道歉及认错,让对方好过,其实就是爱的表现。
很多人不能够原谅对方,不能够放下,因为对方做了一些很深刻伤害他们的事情,但如果能够知道,放过别人是宽待自己最重要的原则,就会知道怎么渡过难关。
“愿意道歉,并不是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一种示弱的表现,愿意道歉和认错一个最高的层次,是因为我爱对方,而爱对方的前提是因为我要爱自己,那种生气、争执对错其实有时候是因为自己不够爱自己的表现。”
吴若权引述越南籍女看护逃跑的事情,说明“能够原谅对方,就是让自己好过的方式”。该看护工作仅两个星期,就逃往工厂上班,临走前还给母亲服用过量的安眠药,吴若权报警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找到她,身上还穿着他买给她的淡紫色长裤。
“我当初真的不觉得要把她抓回来,而是对她的父母有责任,因为他离乡背井来台湾,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女看护被遣返越南之前,吴若权的母亲还委托看守所,转送她一直想要的一箱酱油及一个电锅,让吴若权笑言“才两个礼拜,就跟人家两年的交情”。
某日,吴若权收到一封来自澳门的信件,才知道这位看护在当地工作,信中说她非常抱歉,也非常懊悔,她觉得这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让吴若权的母亲吃了过量的安眠药,她也非常谢谢赠送的礼物,这是一段充满道爱、道谢、道歉及道别的故事。
“我们人生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在当下你觉得非常难过、不堪及痛苦的事件,但只要你怀着爱、感谢、愿意忏悔,不要一直指责对方一定有什么错误,能够用这样的心情,然后珍惜你们每一段的相遇,你会让所有的道爱、道谢、道歉及道别在你生活当中变成一段很值得珍藏的回忆。”
“你可以自省,但不要自责,想太多会变成一种内疚,这个内疚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的内耗,会让自己一直在消耗能量。”




常藻法师与许雪翠分享 把握机会跟孩子谈生死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提出有关生死的问题,并在恰当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作讨论,当身边的人逝世时,就有利于孩子的情绪认知和管理,正确的表达情绪来渡过悲伤期。”
断食善终 · 拿回生命自主权
断食善终 · 拿回生命自主权 生死的安排,多知一点,维护每个人都同等拥有的善终权利,就能够让自己以及家人的人生最后一里路更为圆满。台中医院复健科资深教学医师——毕柳莺,陪伴母亲 21 天断食善终,圆满母亲的生命。这,是一种放手成全的爱。 关于临终者的生死抉择,一直都存有异议。当然,在实行任何一种善终的制度之前,必然需要依循病人的身体情况、病情等方面的考量,然后再选择放手成全。有些人是一知半解,不然就是存有迷思。...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四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四 如何跟孩子谈生死分离这档事 生死,是人生大事。其实,我们都应该很自然地向孩子谈生死分离这档事。 孩子对世事从满好奇心。多少孩子曾经问过他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又有多少孩子曾经好奇为什么有些长辈就这样离开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让他们闭嘴不再问下去,就是随口敷衍。抚心自问,与其说他们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不如说是我们不懂得怎么谈起这人生大事。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懂得如何启齿,又怎么能够期望孩子长大以后就真的明白呢? 常藻法师与专栏作者许雪翠对谈...
永远不迟的人生幸福课
永远不迟的人生幸福课 原来问题不在于怎样获得幸福,问题在于怎样看待幸福。 发现幸福,感受幸福,是一种能力,因为幸福一直都在。好比小孩看到玩具,饕客尝到美食,原因不尽相同,结果却是一样的。生活中的美好从来不会变质,玩具依旧带来欢乐,美食依然刺激味蕾,变了的是我们。我们逐渐拉开与幸福的距离,蒙住了发现幸福的双眼,追求着情绪以外的富有。 生活之所以变得美好,是因为看见了近在咫尺的幸福。试着窥探小孩的快乐源泉,试着直视平凡人间的满足,这一刻的觉醒永远都不会太迟,只会更早感受到幸福。 【永远不迟的人生幸福课】...
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
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 《生命迴旋》及《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为认知心理学家──钟灼辉博士的最受欢迎作品。他在2004年不幸遇上坠机意外,从50层楼高空坠落,并经历了11分钟的奇幻灵魂出体经验。濒死意外使他失去了事业、健康、财富和感情,他从人生高峰瞬间跌入谷底,一无所有。他利用濒死经验所获得的生命智慧与醒悟,不仅翻转了终身伤残的命运,更活出了一个完全理想版本的自己。死神教懂了人生中最重要的4件事⋯⋯ 【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专题讲座暨书会详情: 日期:2023年9月8日(星期五) 时间:08:00pm...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三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三 做个不麻烦的老人 用智慧过好后半生 给自己时间,给孩子空间,生活要学会独立但不孤僻,做个身心健康的智慧长者。 从身,银发族药剂师陈朝颖分享调理身子的处方笺; 从心,辅导系导师郭富美讲解随心顺意的心理建设。 立即报名,出席8月19日(六)在巴生允中堂的“做个不麻烦的老人 用智慧过好后半生”对谈会,把自己的身心照顾得妥妥贴贴,享受平静又安详的日子。 “做个不麻烦的老人 用智慧过好后半生”对谈会详情: 日期:2023年8月19日(六) 时间:晚上7时30分...
生命的永续经营
生命的永续经营 好端端,人活着,说什么“死”,到时才算。可是生死这回事,真的是到时才来打算的吗? 到时,你懂得如何面对吗? 到时,你懂得要明白些什么吗? 到时,你,还好吗? 到时,会不会一切都来不及了? 妙开法师与生死学实践者陆海燕对谈“生命的永续经营──每个人都应该提早阅读的一本生死学秘笈”,陪同大家面对生死,反思生命。 活动详情: 日期:2023年8月13日(明天) 时间:上午11时 地点:吉隆坡富贵生命馆(M1)Executive Lounge...
中秋的味道
在一个大家庭里,因为人多的关系,大月饼才够分给每个人。切好的月饼,不管是冰皮月饼还是烘烤月饼,递给家人都有一种温暖。如果是小家庭,寓意更深。正因为人数不多,反而能因为一个月饼让大家都聚在一桌,吃出齐全而圆满的味道。
中秋的那些小事
即使八月十五已过,留着的饼盒也能够延续佳节的喜庆。
灯笼的火光熄灭了,却照亮了我们相聚的时刻。月饼的味道消散了,可是同台吃饭的约定依旧还在。空荡荡的饼盒,随即就装上了属于我们的回忆。这一点一点的小事,在中秋显得格外珍贵。
钟灼辉“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讲座
香港心理学博士钟灼辉说:“从死看生,可说是一种逆向思维模式,尝试从事物的背面去看问题,重新认识问题,对于似乎是已成定局的事情或观点,反过来思考,让思维往对立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探索,你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