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的星星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毕业生,前文化礼仪管理部实习生黄义和

黑夜里也有星星

很小的时候,经过丧事家门口之时,父亲总是提醒我别好奇往里面看,说这样会冲撞逝者的魂魄。就这样,自小就对丧事抱有敬畏之心,当然畏惧大于敬。因为很爱胡思乱想,所以每逢农历七月都会非常地害怕,尤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总是担心受怕屋角上会不会有什么,或是床底下会不会有什么。所以对于鬼神之说,到了“敏感”的日子我是绝对只字不提的。

是到了上初中的阶段,那时候阿嬷离世近一年了,还记得那一年的农历七月,我不怕了。因为父亲告诉我说,阿嬷会保护我们的,那时候虽然半信半疑,却始终有了一丝的安全感。仔细想来,我们常说的“鬼”,其实也是人家的家人,既然生前是和蔼慈祥的,离世后怎么会成为作恶多端的鬼呢?所以这样的设想,让我和内心中的畏惧和解了。

勇于拥抱黑夜,才能见得漫天星空。

我们的心之所向,可以是夜空中的星星

如果我们离开这世界后,我们会去到哪里?各个宗教殊途同归,都期盼着能够去到另一个“世界”中,也许是展开新的篇章,或是成就了一生,与信仰同在。可现今年轻人对宗教的羁绊越来越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我们心中的“离世”,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以我而言,其实我们是真切希望离世后,还能有意识的存在,弥留于人间,俗称“魂魄”。因为我们都有心之所向,哪怕离世了,也希望能够感知世界的一切,如果可以,也希望可以成为在冥冥之中保护心之所向的角色。

如果离世等于虚无,恐怕难以让人接受这样的结果吧。

以前听过一个很浪漫的说法,我们离世后会成为天上的一颗星星,造就熠熠星海。我们可以在夜空中看着我们生前的亲朋戚友,不至于孤苦伶仃的。他们不时地闪烁着星光,点缀了黑夜,也告诉在世的我们,他们依在,一切安好。

夜空中的星星,多好的意象啊,我们心中离世的他们,不就如夜空中的星星那般吗?虽然平日里不会注意他们,但当抬眼一见,他们就在那里,也在我们的心底。生活中不免遇到挫折,如果挫折是黑夜,他们就是夜空中的星星,温暖了我们,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日夜思念的他们,如果那一轮明月旁的星星就是他们,也许就能以此解思愁了。

丧俗行业——夜空中的导航星

每一个人生就像不同的流域,有些波涛汹涌,有些细水长流,最终回归汪洋。逝者归洋之时,生者是否会在送别的宝船上迷失方向?

一直以来我对丧俗行业都很陌生,觉得这辈子应该都不会过多接触这个行业。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想法,且社会上对丧俗行业的偏见也很多。死亡是我们一生的句点,所有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可我们对这样重要的事情却一概不知,是不是非常矛盾呢?在古代,宗教师有着很高的地位,主持着一切生死大事,尤丧俗仪式最为隆重。可如今从事丧俗行业如殡葬业的职业却不受待见,追根究底,终归是不了解丧俗行业的缘故。

日本电影《入殓师》中有一句特别有趣的文案,用于形容丧俗行业,那就是“帮助旅行的工作”。我觉得这一句话形容得非常恰当,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旅行,这里旅行结束后,去到另一个地方旅行。那丧俗行业即是让我们体面地“旅行”。而我认为丧俗行业也能是夜空中的星星,逝者归洋,当生者送别的宝船失去方向的时候,夜空中的星星就是他们的导航,指引家属一步一步地完成送别仪式。

夜空中的星星,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存在。倘若丧俗行业没落,再也没有人愿意从事,我们该何去何从?犹如夜空中失去了星星,身在汪洋中的我们就算竭尽全力,恐怕只在原地打转,永远找不到正确的航道。与其说,丧俗行业者是人生毕业典礼的见证者,不如说是人生毕业典礼的规划者,如果没有他们,失去了指南,我们终将无法体面地完成人生的毕业典礼。

富贵关怀文化礼仪管理部

富贵关怀文化礼仪管理部:钻研中华文化对马来西亚社会的影响与发展,着重于社会殡葬文化的始源,从古文化借鉴及演变;从而滋养富贵殡葬服务的发展、耕耘、深耕及拓展。

作者简介:

黄义和,前富贵关怀文化礼仪管理部实习生,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毕业生,热衷参与筹划课外活动,闲暇时喜欢探讨有趣的课题,充满天马行空的想法。

【爱长在】萧婷文/中年是断舍离的好时机,整理、感谢、慢慢告别

【爱长在】萧婷文/中年是断舍离的好时机,整理、感谢、慢慢告别

【爱长在】萧婷文/中年是断舍离的好时机,整理、感谢、慢慢告别 “中年危机”这句话我们都常听到,可是中年的定义,到底是从几岁开始?35岁、40岁、45岁?我想可以从“意识到”要迈向下一个人生里程碑开始,如此危机才有意义,危机才会变成转机。 从青壮年过渡到中老年的时期,我们可以检视自己的人生,慢慢地整理、清理,也许那些青涩少年时的疑问会在此时又浮出心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不妨将这些人生十字路口的自我疑问,作为驱动自己走向“第二人生”的大好机会,而在中年时的“断舍离”,是一种厘清“要往哪里去”的生活练习。...

了解更多

非常用心及细心

非常用心及细心的提醒我们要办的事情,他们的服务真的非常棒。   非常用心及细心 好,我是王贻均家属。 非常感恩富贵集团的Jessica Wong 和Sonic,三天两夜为本人的父亲办好后事。虽然这场后事是在新年期间(初二至初四),但是他们俩都非常用心及细心的提醒我们要办的事情。 他们俩的服务真的非常棒。感恩❤️ An excerpt from our customer's...

了解更多
【爱长在】遗容雕刻师用温柔的双手为逝者画最后一趟远行妆

【爱长在】遗容雕刻师用温柔的双手为逝者画最后一趟远行妆

【爱长在】遗容雕刻师用温柔的双手为逝者画最后一趟远行妆   2020年8月13日凌晨1点,大姐口腔癌过世。 谈不上措手不及,毕竟大姐罹癌颇有时日,拖累着一副衰败肉身苟延残喘,每次相见都觉于心不忍,走了,不仅是她一人的解脱而已。然,在漆黑的夜里接到噩耗,难免一阵怔忡茫然。...

了解更多
關於陪伴,你可以……

關於陪伴,你可以……

關於陪伴,你可以…… /賴昭宏 「哪裡有彩虹告訴我……」家裡的客廳響起了周杰倫 《彩虹》的鋼琴旋律,小麗又在那裡彈鋼琴了。似乎是固定的時刻表,在即將接近黃昏的時候,小麗就會坐在鋼琴前,彈起這首歌。 一年前,那一個晚上小麗和先生吃了晚餐後,小兩口一起相依偎著,聊起未來。他們結婚將近一年,是時候計劃有小寶寶了。聊着这一些只要兩個人攜手前進,就能逐步完成的前景,那麼美麗。 如今就快一年了,丈夫在睡梦中骤逝,毫无预警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了解更多
【爱长在】叶剑峰放慢脚步,好好陪伴失智症妈妈走完人生最后阶段

【爱长在】叶剑峰放慢脚步,好好陪伴失智症妈妈走完人生最后阶段

【爱长在】叶剑峰放慢脚步,好好陪伴失智症妈妈走完人生最后阶段 “脚步快,可以更快到达终点;然而脚步慢,却可以拥有更多的陪伴时间。”新闻主播叶剑锋,与妈妈高宝珠感情深厚,尤其是当妈妈患上失智症的那几年,他把陪伴妈妈当作是“正职”,新闻主播及其他主持工作都是兼职,以有素质的陪伴让母亲走到人生最后。 叶妈妈是在2016年因病逝世,4年后的今天与他谈起陪伴妈妈的点点滴滴,双眼虽因眼疾而布满红丝,但隐约可以看到泪光,回忆的都是与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母亲生病后,关系变得亲密、依赖...

了解更多
留住浓浓的年味

留住浓浓的年味

生命不留白,留住浓浓的年味 文:刘永萍 让“年味”不打折,这个春节,我们也可以过得很“牛”! 就地过年,过出暖心年味。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就地过年就是提倡稳心、安心、暖心,让大家过一个安全、祥和、温暖的金牛年。 2020庚子年,让我们全世界人类迎来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新冠肺炎(Covid 19),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不过阻挡不了我们对家人的关怀和爱。 就地过年的游子,想起家乡的每一道佳肴,特别是妈妈的味道,皆可让我们过个暖心年味的辛丑年。 民以食为天,华人讲究舌尖上的享受,在吃方面特别的讲究,尤其是除夕年夜饭,团圆饭。...

了解更多
【爱长在】好好面对哀伤、接纳哀伤,与逝者用一种美好方式重新连接

【爱长在】好好面对哀伤、接纳哀伤,与逝者用一种美好方式重新连接

【爱长在】好好面对哀伤、接纳哀伤, 与逝者用一种美好方式重新连接 “天长地久有时尽”这个道理人人懂,对于承受丧亲之痛的人,有的人会认为悲伤期应该有期限的,半年、一年或3年,超过了认为的合理伤痛期,或许就会觉得为何这个人迟迟无法走出悲伤,强迫他必须重新振作起来。 台湾正念疗愈资深督导师兼生命教育工作者罗耀明博士却认为,哀伤期不需设期限,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的人共同回忆逝者,从面对、接受到放下,才能帮助丧亲者真正的走出悲伤。...

了解更多
悲伤需要辅导吗?

悲伤需要辅导吗?

悲伤需要辅导吗? /注册辅导员 张以靖                                      失落 失落,是人生的一部分。 打从我们出生后,在经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从得到到失去,从相遇到分离,失落总是以不同面貌跟随着我们,让我们被迫接受失去的失落感与分离的痛苦。失落是由丧失开始,我们可能丧失了某人,某件物品或者某种状态。失落是痛苦的,无论是生命、健康或某种状态的丧失,我们的情绪都会遭受到冲击,而每个人对于面对失落的方式都不一样。 悲伤...

了解更多
捐逾10万令吉医疗用品 · 邝耀年冀医护救人护己

捐逾10万令吉医疗用品 · 邝耀年冀医护救人护己

(富贵集团执行董事邝耀年(左二)、富贵山庄首席行销培训营运长拿汀李姐䭲(左三)将防护具移交给双溪毛糯医院,希望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国家麻疯病控制中心总管Mat Zaidi Mat Razali(左一)及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参议员陈彦妮(左四)见证。) 捐逾10万令吉医疗用品 邝耀年冀医护救人护己...

了解更多
生命的離席與頓悟

生命的離席與頓悟

剪不斷的親情:生命的離席與頓悟 日期:13. 03. 2021 (星期六Saturday) 時間:8.00pm 分享平台:生命咖啡館面子書直播 分享嘉賓: 鄭詩儐博士 – 新紀元大學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 一位讀最古老的書,過最現代的生活 相信創意和實用才能激活學術源泉 如何在古老的書中 尋找屬於現代人的生活 在古典文學內 古人如何看待生命的可貴 古代的文人活在一個單元色彩的生活內 也可以有著源源不絕的創意和活力 而活在現代的人們,天天陶勳在五花八門 社交媒體也在現實和虛擬世界難以分辨下 現代人是否也對生和死有著不一樣的定義...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