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 家味

年味,过年的年俗、风情。

腊月风一起,年就快到了。

马来西亚各个籍贯对于新春贺岁围绕庆祝丰年皆不一样,普遍上都会以除旧迎新、拜神祭祖、祈求未来国歌丰收年倒是家家户户的约定俗成。

随着新冠疫情的肆虐,已经进入第三年,人们对于新常态渐渐地习惯成为常态,而有些过年的习俗跟风气也在常态下,也慢慢的给淡化、甚至变得能免则免。

以前,过年就是期待团聚、享受一家团圆共聚,拜拜年,讨个好意头,拿红包;然而,现在却因疫情尚未明朗化,我们必须步步为营,也必须顾及家人朋友的安危,很多过年的习俗也必须从简。

可是,一些新年的习俗还是得传承下去,这样才不会成为历史课本的记录档案,而无法在生活上实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迎接新年前所要准备的工作呗!

年前习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过小年。民间百姓在这一天都会忙着张罗美食甜品祭灶神,期望灶神能够在玉皇大帝那里多多美言,说多一些吉利话,让百姓们能够在未来一年丰盛富足。

腊月二十四:扫尘,根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华文化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或新年的扫尘的风俗。尘与陈谐音,按照民间的说法,就是年前扫尘,除陈布新,把“穷运”、“晦气”等给统统的扫出门,辞旧迎新。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古时候的老百姓生活较为贫困,一年就是等这么一天可以吃肉,大伙也会事先安排,准备办年货的节奏就是在这一天启动。

腊月二十八:广东人的一句俗话 “年二十八,洗邋遢”。意思就是全家人都会在这一天留在家中打扫卫生,贴上春联,迎接新年。

除夕夜:团圆饭,也有人称为年夜饭。游子们都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中跟家里人一同团聚,合家团圆。守岁,在除夕这一天也是岁末最重要的一环,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

台湾知名作家吴若权/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可以实践“四道人生”

台湾知名作家吴若权/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可以实践“四道人生”

我从她眼里看到了天下所有母亲,期待儿子能够回家的渴望。我相信她从我拖着行李离去的那一刻,从我身上也看到了所有的孩子,长大之后都一直想要离开家的背影,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离别当中,我们才有机会去学习怎样道爱、道谢、道歉及道别,因为我们知道道别真的是非常不容易,那回来看到爱这件事情,它就会更有意义。”

灵魂沟通师Jessica | 以豁达的心,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疗愈灵魂,也疗愈在世的人

灵魂沟通师Jessica | 以豁达的心,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疗愈灵魂,也疗愈在世的人

Jessica认为,死亡,不过是人换了个方式,以绝大数人看不见的灵魂形态存在着。当灵魂来托梦或与她沟通时,他们呈现的样子通常是生前的样子,他们穿生前喜欢的衣服,保有生前的脾气和个性;他们会像生前一样关心生活琐事,他们对家属的关心并没有减少。反而,灵魂会先放下许多物质上的牵绊,例如金钱、房子和车子,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安好,有否感受到爱与关怀。灵魂经常回头思考,如果有机会再回来,他们会以更柔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而不是责备。

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

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

妙开法师表示,佛教认为,对亡故者最好的做法就是为亡故者诵经及持咒语回向,借由佛力加持, 将能让亡者受食。“至于要念什么经文或持什么咒,只要诚心与专注念佛号,所有功德亡故者都能收到。最简单的回向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其实在佛的世界是相通的,有分别的是我们,所有只要诚心,任何佛号都可以的。”

清明追思

清明追思

事实上,扫墓是追思,并非追悔。转个念头,扫墓是透过先人来认识自己的存在,而且珍惜当下的想法和清明祭祖的文化也毫无冲突。后人与祖宗素未谋面却是血脉相连,唯有祭祖之时,才深刻感知自己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认识四道人生

认识四道人生

换言之,四道人生的词典里不单单是「谢谢你」、「再见了」、「对不起」、「我爱你」,可以是千言万语,又或是片言只语。当说者有意,听者有心,四道人生会是日常生活中最健康、最天然的保健品:弥补原先破碎的关系,升华本就亲密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