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咖啡馆守护生活的余温

2023年初生命咖啡馆披上新设计的外衣,映入眼帘的是让人享受的咖啡时光。独特之处就在于此咖啡馆非彼咖啡馆,来者未必钟爱咖啡,但却是热爱生活之人。挂着生命咖啡馆的名号,畅谈着生命教育,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只是分享真实的人生故事。聆听分享有时会让你想起似曾相似的自己,那个已是旧患的伤口偶然会隐隐作痛,在与嘉宾交流的过程,相互探索、扶持、利用与生俱来爱自己的能力,抚平心口的创伤。生命教育是生活中的一束光,点亮你的彷徨和无助,相信「生命咖啡馆」也可以是温暖你的歇息处。

生命咖啡馆的邀请嘉宾分享生死攸关的亲身经历或是真实个案,与观众朋友一起探讨个中人生答案、常见迷思、社会现象等等。生命咖啡馆是在本年初以新颖的形象示人,如今也即将有一年了。四季更迭,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值得高兴的是,社交账号的追踪人数明显上升了许多,反映社会对生死之谈的接受度逐渐提升。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谈死亡?」

谈死亡,可以是一种逆向思维,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就面对生命中的变化和挑战,之所以会不知所措,是因为从未想过。对死亡进行一些思考并不意味着非要深入探讨,而是要尝试理解死亡是生命中的必然,并做好应对死亡的准备。认知心理学家——钟灼辉博士说:“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一言以蔽之。又形似《逝者的证词》给予我的读后感,人生不管有多少个如常的明天,最终依然会止步于无常的那一天。

如果无常是有迹可寻的,那就更需要得到正视,及时主导自己的生命话语权,也有利于亲人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怀。说的正是毕柳莺医师与其母亲的经历。毕医师行医超过40年,亲耳听母亲说:「当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帮助我解脱。」这是母亲教导她最后一堂生死课。她亲自陪伴母亲以断食善终的方式,走过生命末期的那三个星期。即使回想起来,她都会面带微笑,认为母亲是离苦得乐,而 21 天的陪伴也是了无遗憾。

《生命的永续经营》系列讲座多在社区举办,分享嘉宾和观众朋友更近距离的交流,有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感。有些较为年长的出席者是在子女的陪同下参与讲座,我不禁好奇,究竟是长辈抑或是晚辈,谁先主动提出要参与生命咖啡馆的讲座。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就要纠正成“有些子女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参与讲座”。瞬间,形成一个有趣的画面了,说得像是父母带着小孩上学般。

其实,也确实如此,因为生命教育的对象既无年龄限制,也不计身份。就如吴碧彬医生和欧芙伶作家的对谈会是为了提高大马人对安宁疗护的认识。相信这些医疗知识,懂得越多会越好,家属放不下的爱与病人安宁的离开之拉锯战,最终会有个妥善的处理方式。讲座期间,提到一些内容时,一对父母和孩子同时对视、然后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膀,特别让人感触。不管是谁陪谁出席,最重要的是大家目标一致,一起探索生命教育。

即使是依然到处乱窜的小孩,父母也带着他们出席《如何跟孩子谈生死分离这档事》的对谈会。父母早有准备,嘱咐孩子静坐在视线范围内的角落,然后掏出一本漫画书给孩子后,就走到观众席去了。那是一场泪与笑交加的讲座。

银发族药剂师陈朝颖和辅导系导师郭富美的对谈会,则是起起落落的谈笑声。可能是出席者特别踊跃参与交流,分享自己日常照顾老人的经历和一些常见问题,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也带动了现场气氛。

「快乐是一种富裕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可以再慷慨一些。」

生命教育除了说生死,也谈及人生漫漫。

社会有多少人,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成长的代价,似乎都会剥夺快乐的能力。成长路上,人人有各自的难题,你不快乐可能不是因为你的难题特别棘手,而是你对待难题的态度让你感到不快乐。无可否认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特别是人生下半场,奔波的生活,多半是因为上有老,就是下有小,或者两者都需要兼顾。

安心畅快的人生下半场,会知易行难吗?听着吴若权侃侃而谈的语气和口吻,似乎就是位无忧无虑的著名作家。然而,在读者眼中,吴若权是作家;在家庭中,吴若权不过是个心疼妈妈的孩子,如今也肩负着家庭照顾者的角色。和许多家庭照顾者一样,吴若权这二十六年来的照护过程中也曾有绝望的念头,也为自己的生活去向而挣扎过。在他的公开讲座或是文字作品中,你会发现他的人生下半场也充满挑战,但是也怀着安心畅快的情感。此举展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就改变心态。

宋慧慈老师也是痛痛的勇敢,丧夫之恸,无阻活出精彩人生。把日子过好,也是处理悲伤的积极态度。生命咖啡馆希望每个人都应该提早阅读生死学秘笈,学会从每一场离别之前,及时实践有意义的人生。

「再见,是告别,也是再次相见。」

今年生命咖啡馆迎来了九场讲座,不管是在富贵生命馆还是在地方社区的场次,几乎都是座无虚席的,你们的支持和相伴滋养着生命咖啡馆的成长,希望你们也收获匪浅。

再见,告别二零二三年,就约好二零二四年再次相见吧!

在失去后,我怎么了?

在失去后,我怎么了?

在失去后,我怎么了? /注册辅导员 张以靖当失去挚爱,面对极大的失落与悲伤时 ,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经历悲伤失落带来的一些反应。从一开始的无法接受事实到崩溃,都经历了一些复杂性的心理变化,最终总会迈向痊愈的道路上。有没有发现在经历这类似的失落事件时,总会经历差不多心理过程呢? 库伯勒-罗丝模型(Kubler-Ross model)描述了人对待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独立阶段,也被称为“哀伤的5个阶段”(Five Stages of...

了解更多
生命咖啡馆-断舍离

生命咖啡馆-断舍离

断舍离 整理人生 人生需要减法,生活才有幸福的加法。断舍离的人生可以让你悟出生活真谛,体会到心灵的美好。 “断绝”拥挤的东西 “舍弃”不要的东西 “远离”对东西的执着   分享嘉賓:林愷恩老师 日期:2021年8月21日(星期六)時間:8pm分享會平台: 生命咖啡館 Life Cafe Facebook...

了解更多
生命咖啡馆-法医带你看死又看生

生命咖啡馆-法医带你看死又看生

法医带你看死又看生 <遗体会说话 Part 1> 然致之声,品法医之趣,带领你踏入法医三部曲之一。   分享嘉賓:陈然致医生 日期:2021年8月14日(星期六)時間:8pm分享會平台: 生命咖啡館 Life Cafe Facebook...

了解更多
疫情时期的悲伤(第二章)

疫情时期的悲伤(第二章)

疫情时期的悲伤(第二章) 新冠疫情大流行已经颠覆了全世界每个人的生活。我们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从朋友之间的简单聚会到拥抱等)现在却成为了会有感染风险的举动,甚至也影响了我们对失去亲人的那种哀伤及哀悼的方式。在上一章节中,我们谈到了对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处理的严格限制,在一切必需从简的SOP执行下,我们无法举行正式的葬礼来悼念和告别因感染新冠肺炎而离世的亲人。...

了解更多
疫情时期的悲伤 (第一章)

疫情时期的悲伤 (第一章)

疫情时期的悲伤 (第一章) 面对亲人的离世,悲伤是非常正常的反应,是由内心有感而发的悲恸情绪。当亲人离世时,对于留下来的人来说,大家能够收集和分享与死者的回忆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举办葬礼的其中一个原因。但如今疫情大流行影响了我们一贯致哀的方式 – 特别是那些不幸死于新冠肺炎的个案。 在疫情期间举办葬礼是件很困难的事。聚会不被允许进行, 因此,葬礼受到了人数限制以遏制被感染的风险。由于卫生当局对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和指南,亲人因无法与往生者好好告别而感到遗憾。...

了解更多
Do Something我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Do Something我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Do Something! 我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文/ 賴昭宏不久前,有位朋友看到自殺的新聞,發了簡訊來跟我說「有憂鬱症的人去自殺,真的很痛苦。」我告訴他自殺的人不一定有憂鬱症,有憂鬱症的人也不一定走向自殺的路。朋友啞然,他一直以為會選擇自殺,一定是在精神狀態下無法控制了。然而,事實上,會選擇自殺的人,不是為了要解決自己的生命,而是為了要解決他四面楚歌無法解決的痛苦。 看官也許會說「有什麼事情是沒辦法解決的,要選擇去死?」...

了解更多
破解悲伤的5大迷思

破解悲伤的5大迷思

破解悲伤的5大迷思 / 注册心理辅导员  张以靖没关系,是悲伤啊!It’s  OK That You’re Not OK!   当因失去挚爱而巨大的悲伤来临时,你都习惯用什么方式去面对? 当你感觉悲伤,有人来关心你好不好时,你都习惯用什么方式去回应? 承认自己悲伤,承认自己 “Not Ok”, 是否对你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呢? 在较传统的华人社会,我们都不大愿意承认自己的任何负面情绪,因为仿佛负面情绪就是代表“懦弱”、“没用”、“做作”、“矫情”等等的负面意思。这让我们都缺乏勇气去承认自己是很不...

了解更多
讓自己成為幽谷的那道光

讓自己成為幽谷的那道光

讓自己成為幽谷的那道光 /Eve鄭貝君, 富贵关怀殡葬礼仪部奠礼主持   今天的奠禮堂格外的清靜。禮堂内沒有靈柩,只有往生者的遺照,以及擺放在靈桌上的骨灰甕。現場沒有其他的親屬朋友,只有往生者的太太和兩位女兒。 我安靜地看著往生者的照片,是一位與我爸爸年紀相仿的uncle,臉上有著慈祥和藹的表情。不知咋的,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心中升起了一陣的悲傷。我心中向上帝祈求說,我不想讓這樣的情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但是我知道這是個無理的祈求,因爲人本來就是這世上的寄居者,每個人終會有離開的時候。...

了解更多
冠病的日常

冠病的日常

冠病的日常 文/ 賴昭宏 「爸,吃藥了。藥吃下去,水在這裡。」女兒對著父親勸,兒孫們也圍在左右。兒子抱著骨灰甕,抱得緊緊的,頭貼著甕喃喃細語。孫子拎著香領在前方,走到靈堂前,兒子小心翼翼地將還有溫度的甕放下,移到中間的位子。然後再從孫子的手裡取過大香,跪下,跟媽媽說在這裡辦事了。   拒絕吃藥的父親指著照片,對女兒說「我只有她一個,只有她一個。」身旁放著枴杖,口齒有些不清的父親,繼續嚷嚷,忽視了女兒拿在手上的藥。本來冷靜的女兒,突然脫口而出「爸,我只剩下你一個,剩下你一個。」兩父女抱頭痛哭了起來。  ...

了解更多
未能接通的電話

未能接通的電話

未能接通的電話   /Samantha何珊珊富貴關懷殯葬禮儀部奠禮主持   「這是我爸爸的手機,我想要拿著。」 某天主持一場主人家爸爸的告別儀式,眼看女孩手上緊緊拿著一款跟不上新時代沒有大屏幕的手機。由於奠禮流程需要她跪拜,所以就請她把手機先放到一旁,待會再拿回。「這是我爸爸的手機,我想要拿著。」女孩輕輕地説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