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咖啡馆守护生活的余温

2023年初生命咖啡馆披上新设计的外衣,映入眼帘的是让人享受的咖啡时光。独特之处就在于此咖啡馆非彼咖啡馆,来者未必钟爱咖啡,但却是热爱生活之人。挂着生命咖啡馆的名号,畅谈着生命教育,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只是分享真实的人生故事。聆听分享有时会让你想起似曾相似的自己,那个已是旧患的伤口偶然会隐隐作痛,在与嘉宾交流的过程,相互探索、扶持、利用与生俱来爱自己的能力,抚平心口的创伤。生命教育是生活中的一束光,点亮你的彷徨和无助,相信「生命咖啡馆」也可以是温暖你的歇息处。

生命咖啡馆的邀请嘉宾分享生死攸关的亲身经历或是真实个案,与观众朋友一起探讨个中人生答案、常见迷思、社会现象等等。生命咖啡馆是在本年初以新颖的形象示人,如今也即将有一年了。四季更迭,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值得高兴的是,社交账号的追踪人数明显上升了许多,反映社会对生死之谈的接受度逐渐提升。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谈死亡?」

谈死亡,可以是一种逆向思维,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就面对生命中的变化和挑战,之所以会不知所措,是因为从未想过。对死亡进行一些思考并不意味着非要深入探讨,而是要尝试理解死亡是生命中的必然,并做好应对死亡的准备。认知心理学家——钟灼辉博士说:“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一言以蔽之。又形似《逝者的证词》给予我的读后感,人生不管有多少个如常的明天,最终依然会止步于无常的那一天。

如果无常是有迹可寻的,那就更需要得到正视,及时主导自己的生命话语权,也有利于亲人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怀。说的正是毕柳莺医师与其母亲的经历。毕医师行医超过40年,亲耳听母亲说:「当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帮助我解脱。」这是母亲教导她最后一堂生死课。她亲自陪伴母亲以断食善终的方式,走过生命末期的那三个星期。即使回想起来,她都会面带微笑,认为母亲是离苦得乐,而 21 天的陪伴也是了无遗憾。

《生命的永续经营》系列讲座多在社区举办,分享嘉宾和观众朋友更近距离的交流,有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感。有些较为年长的出席者是在子女的陪同下参与讲座,我不禁好奇,究竟是长辈抑或是晚辈,谁先主动提出要参与生命咖啡馆的讲座。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就要纠正成“有些子女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参与讲座”。瞬间,形成一个有趣的画面了,说得像是父母带着小孩上学般。

其实,也确实如此,因为生命教育的对象既无年龄限制,也不计身份。就如吴碧彬医生和欧芙伶作家的对谈会是为了提高大马人对安宁疗护的认识。相信这些医疗知识,懂得越多会越好,家属放不下的爱与病人安宁的离开之拉锯战,最终会有个妥善的处理方式。讲座期间,提到一些内容时,一对父母和孩子同时对视、然后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膀,特别让人感触。不管是谁陪谁出席,最重要的是大家目标一致,一起探索生命教育。

即使是依然到处乱窜的小孩,父母也带着他们出席《如何跟孩子谈生死分离这档事》的对谈会。父母早有准备,嘱咐孩子静坐在视线范围内的角落,然后掏出一本漫画书给孩子后,就走到观众席去了。那是一场泪与笑交加的讲座。

银发族药剂师陈朝颖和辅导系导师郭富美的对谈会,则是起起落落的谈笑声。可能是出席者特别踊跃参与交流,分享自己日常照顾老人的经历和一些常见问题,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也带动了现场气氛。

「快乐是一种富裕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可以再慷慨一些。」

生命教育除了说生死,也谈及人生漫漫。

社会有多少人,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成长的代价,似乎都会剥夺快乐的能力。成长路上,人人有各自的难题,你不快乐可能不是因为你的难题特别棘手,而是你对待难题的态度让你感到不快乐。无可否认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特别是人生下半场,奔波的生活,多半是因为上有老,就是下有小,或者两者都需要兼顾。

安心畅快的人生下半场,会知易行难吗?听着吴若权侃侃而谈的语气和口吻,似乎就是位无忧无虑的著名作家。然而,在读者眼中,吴若权是作家;在家庭中,吴若权不过是个心疼妈妈的孩子,如今也肩负着家庭照顾者的角色。和许多家庭照顾者一样,吴若权这二十六年来的照护过程中也曾有绝望的念头,也为自己的生活去向而挣扎过。在他的公开讲座或是文字作品中,你会发现他的人生下半场也充满挑战,但是也怀着安心畅快的情感。此举展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就改变心态。

宋慧慈老师也是痛痛的勇敢,丧夫之恸,无阻活出精彩人生。把日子过好,也是处理悲伤的积极态度。生命咖啡馆希望每个人都应该提早阅读生死学秘笈,学会从每一场离别之前,及时实践有意义的人生。

「再见,是告别,也是再次相见。」

今年生命咖啡馆迎来了九场讲座,不管是在富贵生命馆还是在地方社区的场次,几乎都是座无虚席的,你们的支持和相伴滋养着生命咖啡馆的成长,希望你们也收获匪浅。

再见,告别二零二三年,就约好二零二四年再次相见吧!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 何去何从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 何去何从

父母是孩子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陪他们长大。年老时,父母安好便是孩子最大的幸福。生命总有考验,有些人老了会出现各种病痛,孩子也成为他们的依靠。照顾老人和病人并非易事,不只是吃喝拉撒,还有喂药、翻身、沟通、运动、在医院做决定……

了解更多
吴碧彬:勿让独自扛下责任 家庭照顾者需有人援助

吴碧彬:勿让独自扛下责任 家庭照顾者需有人援助

“首先要学会‘道谢’,很多照顾临终病人者都会有很多的后悔和内疚,但要肯定自己的付出,要跟自己道谢;许多人不善于表达爱,甚至会有病人要过世了,工作人员请孩子与病人道谢、道爱、道别,他们都很抗拒,所以要练习道爱。”

了解更多
安心畅快的人生下半场

安心畅快的人生下半场

人的情绪很微妙,多变又善变,非常复杂,有时连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步入人生下半场,生活是自己的,快乐与否也是可以选择的,却不知何故总是选择了不快乐。
读到这里,问问自己,“我” 想要快乐的生活吗?
8月5日,我们听听台湾作家 吳若權 来说说自在的生活态度,一起感受安心畅快的人生下半场。

了解更多
谈晚年的世界

谈晚年的世界

非专业的家庭照顾者需要长年照顾长者并非易事。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家偶尔都会闹脾气与家人起争执,而抱病在身的老人家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个负担,一方面又想留在孩子身边,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容易与子女发生口角。

了解更多
人生单程票

人生单程票

“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经历了几次轮回,才换来这个旅程。而这个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胆一些,不妨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但我相信一件事。上天让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让我们创造奇迹。”出自电影《大鱼海棠》

了解更多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何去何从?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何去何从?

(四之一)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何去何从? 
这是一场由马来西亚安宁疗护推手之一、慈悲安宁疗护基金会主席吴碧彬医生及暖心作家欧芙伶的对谈会。入场免费,欢迎大众一同出席。

了解更多
宋慧慈:允许自己哭 “悲伤过后学习自愈”

宋慧慈:允许自己哭 “悲伤过后学习自愈”

宋慧慈:允许自己哭 “悲伤过后学习自愈” /文:转载自星洲日报(吉隆坡24日讯)“我们要允许自己悲伤,同时也要学习如何处理悲伤。” 创新教学讲师宋慧慈说,每个人都要允许自己悲伤,也要允许我们身边的人哀伤,不要自责为何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沉浸在哀伤中。 她分享说,如果有所谓走出悲伤的方法,就是那3个“T”,即 Time(时间)、Tear(眼泪)、 Talk(说话)。“那么处理悲伤的秘诀是什么?”...

了解更多
衡量父爱的那把尺

衡量父爱的那把尺

爸爸从来不会记得家人的生日,即使偶然想起,也完全没有任何表示。他甚至为了追看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而选择留在家,不要和我们出去庆生,我们真的很纳闷,甚至感到失望。爸爸木讷冷漠,而且有时候脾气说来就来,我似乎感受不到他对我们的关心。

了解更多
给自己一个好好活着的理由

给自己一个好好活着的理由

如无意外,人就会寿终正寝,面目安详,可天降横祸呢?意外可以毫无意外地扼杀了人们好好死去的权利,所有超乎想象之中的情况都可能是我们的结局。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