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别是人间最悲伤与不舍的分离,在生者不知道逝者之后会去哪里而担心,也许因为无法为逝者完成心愿或见不上最后一面而遗憾,余生心中永远都被遗憾占据一个角落。

 

到底要如何从遗憾与内疚中走出来,让在生者可以把对亡故亲人的爱化作动力与养分,学会把握现在,让亡故者与自己都不留遗憾?

由星洲日报活力副刊与富贵集团联办的“2025生命咖啡馆”,举行了今年第一场的交流会,主题是“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请来3位不同领域的主讲人,共同探讨生死议题及爱的延续。

催眠治疗师:卓德霖

催眠治疗,引导当事人与自己和解

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卓德霖表示,亡故者家属无法赶上见到亡者最后一面,往往成为家属的遗憾,每每想起亡者都会感到内疚难过。但他认为,即便是如此,也不要让遗憾变成负能量,更不要让自己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

 

卓德霖在未成为催眠师之前,是一位大体护理员,因此遇到很多拒绝悲伤和遗忘悲伤的家属。

 

他表示,当家属忙于处理后事而暂时忘记悲伤不可怕,最怕的是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可悲伤或者拒绝悲伤。

 

“MCO期间很多人离世,当时葬礼不允许外人出席,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不需要办仪式。但其实仪式是很重要的,通过仪式让在生者接受这个事实,否则在生者因为拒绝悲伤,不愿为亡者处理后事,会给在生者留下很大的后悔与遗憾。”

 

卓德霖表示,对很多人来说,死亡就等于悲伤与愤怒,但我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于是就变成自责。反之如果当下就完成了某些事,就不会心存遗憾。

 

他忆述曾经主持过一个工作坊,为学员集体催眠,其中一名学员哭得很厉害,因为父亲往生时他在外国,令他一直非常遗憾,而那次的催眠让他的情绪得到释放。

 

不过,他说,催眠需要很多因素,当中梦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梦境可以带来很多线索,如一些现实中没有完成的事,梦境却可以完成。

 

“所以当我们梦到亡故者,也可能是往生者想让我们没有遗憾而带给我们的梦境。其实,很多科学与宗教谈到梦境时,都认同在生者与死者的互动会影响梦境。”

 

他表示,梦境是可控与不可控,当一个人梦醒后可以把梦境记录下来,就可以通过分析来理解梦境,因为现实种种原因都是告诉我们一些讯息与连接。

 

他表示,虽然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的最后一道是道别,但有时也不需要急着道别,让在生者有一些时间学习与面对才好好告别。

 

“催眠治疗不是让人把事情忘记或把记忆删除,而是经一个陪伴者的引导与建立,让当事人与自己和解。”

马佛光文化副总编辑:妙开法师

家人是临终者最重要的助力

马佛光文化副总编辑妙开法师表示,她的父亲让她上了第一堂生死课,让她意识到躺在棺材里的不一定是老人,而是往生的人,她提醒我们要把握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活出更好的自己。

 

她的父亲在她14岁时往生,她有二十多年时间不敢面对父亲,即便学佛后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用生死学。

直到后来跟随星云大师出家学佛,才明白生死是怎么一回事,让她意识到父亲离世不是一个过不去的坎,不要因为思念变成执著。于是她用最虔诚的心日日为父亲诵经,并为父亲在佛光山设立一个莲位,希望父亲在弥陀佛座下听经闻法,精进用功。

 

她觉得,提到生死最后一定回到宗教,不但可以安慰在生者,也可以让往生者安心的继续下一段旅程。

 

她表示,人的一生都是跟随我们的业力,积善者往生后就会投善道甚至佛道,反之则会堕三恶道。其次就是念力,念佛不应只是在佛堂里念,要在日常生活里养成念力。

 

“第三,人都会随着自己的习气与习惯,如果执着于这些习气,会影响人往生后的去处。”

 

妙开法师表示,对临终者而言,家人是最重要的助力,把悲伤变成动力,让亲人可以去到最好的地方。

 

“亡者离开的49天是很重要的关键点,在世亲人可以在这49天里积极念佛抄经,让往生者往更好的地方,往生者也一定能够感受到亲人的念力。佛教是相信有前世今生的,即使已经投胎,还是有念力存在。与其难过与遗憾,不如转变心念。”

 

提到梦到亡故亲人或亡故亲人不曾出现在自己的梦境时,妙开法师表示,做梦是因为我们潜意识的不安全感与害怕等感受,而以梦境反映出来。与其执着于梦境所要表达的讯息,不如放下, 以及行善积德,好好回向给他们。

 

在生者每年祭拜亡故者,他们是否真的可以接收到或感应到在生者的心意?

 

妙开法师表示,佛教认为,对亡故者最好的做法就是为亡故者诵经及持咒语回向,借由佛力加持, 将能让亡者受食。

 

“至于要念什么经文或持什么咒,只要诚心与专注念佛号,所有功德亡故者都能收到。最简单的回向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其实在佛的世界是相通的,有分别的是我们,所有只要诚心,任何佛号都可以的。”

仁嘉隆老厝民宿管家:洪顺明

让亡故者不带遗憾离开,自己也没有遗憾

仁嘉隆老厝民宿管家洪顺明也是一个生死教育实践者,他以自身的个案为例,引导父母认识生死教育,让双亲在无惧下坦然面对生死。

他觉得,让长辈认识生死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需要了解他们心中的牵挂,再逐步引导他们接受自己的状态,对死亡不再那么恐惧,并能够放下执着往所想去的地方。

 

他比喻人生最大的旅游就是来到这世界,但身体不能用了就要“退房”(Check Out)。

 

“我父母都是在82岁那年先后往生。他们的离世对我来说不是很伤悲,因为我很早就接触了生死教育,并在生活中实践。要跟老人家谈生死并不容易,所以我跟同修,也就是我太太不断引导父母,等待时机跟他们谈,引导他们不断熟悉善终,这个方便法门,我花了很长的时间。”

 

他表示,老人家总会有很多东西放不下,我们就要找出他们放不下的事情,再慢慢引导他们放下。

 

“爱他,就是要帮他做好事前工作,才可以让他不留遗憾的离开,所以当我父母离世时我的悲伤程度不大。虽然很多人觉得人往生后,仪式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但我却认为仪式是需要的,因为可以通过仪式建立在生者同样没有遗憾的信心,有的人也需要仪式去舒解压力,在缅怀亡故者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感情情绪得到释放。”

 

洪顺明认为,要避免遗憾就是把想做的就当下行动,或许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也不必在意过程,最重要是让亡故者不带遗憾离开,自己也不必带着遗憾过日子。

 

“我的母亲是带着笑而走。母亲离世前的半年是跟我同住,我们给她很好的磨练,让她可以好好的走。我自己也把这套学起来,好让以后自己可以不留遗憾的走。”

清明追思

清明追思

事实上,扫墓是追思,并非追悔。转个念头,扫墓是透过先人来认识自己的存在,而且珍惜当下的想法和清明祭祖的文化也毫无冲突。后人与祖宗素未谋面却是血脉相连,唯有祭祖之时,才深刻感知自己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了解更多
认识四道人生

认识四道人生

换言之,四道人生的词典里不单单是「谢谢你」、「再见了」、「对不起」、「我爱你」,可以是千言万语,又或是片言只语。当说者有意,听者有心,四道人生会是日常生活中最健康、最天然的保健品:弥补原先破碎的关系,升华本就亲密的感情。

了解更多
宠物与你相遇,从来都不是巧合

宠物与你相遇,从来都不是巧合

“我们爱一个人,往往带着求回报的心,所以得不到回报的时候会特别痛苦。如果我们对于爱与付出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无论是爱宠物乃至爱一个人,即使有朝一日失去他们,内心也会生起另一种情感:谢谢你!因为你的出现,让我知道自己有爱的能力,并且愿意把这份珍贵的礼物奉献给你。”

了解更多
电影里的四道人生

电影里的四道人生

电影里的四道人生 经历过濒死并跌入人生谷底的钟灼辉博士,将通过真实经历与大家分享他如何在失去的过程中顿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的力量。投身殡葬业15年的拿汀李姐䭲,也将分享她的亲身经历、多年以来在行内的深刻感悟,以及见证过的生命故事。大马影评人梁文聪将与两位嘉宾带领大家探讨生命的本质,一同找到“向死而生”的生命力。分享会将探讨的4部生命电影包括《送行者》《源生罪》《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破·地狱》。 电影里的四道人生 日期:2024年12月11日(三)...

了解更多
宠物与你:你们的相遇从来都不是巧合

宠物与你:你们的相遇从来都不是巧合

宠物与你:你们的相遇从来都不是巧合 在别人的眼里是动物或者宠物,在主人的眼里却是——亲人。一场讲述主人与宠物的生命故事,道出人类和小动物之间的相遇、相处,相知和相送,用鼓励和祝福送别同伴。 宠物与你:你们的相遇从来都不是巧合 日期:2024年12月8日(日) 时间:2:00p.m. 地点:吉隆坡富贵生命馆 报名链接:...

了解更多
谈:看见孩子的优秀

谈:看见孩子的优秀

谈:看见孩子的优秀 温暖陪伴,耐心等待。理解,才能真心相待。放下自己的想要,看到孩子的需要。 谈:看见孩子的优秀 日期:2024年12月5日(四) 时间:8:00p.m. 地点:吉隆坡富贵生命馆 报名链接:...

了解更多
《哀伤疗遇~沙游曼陀罗》丧亲艺术抚慰工作坊

《哀伤疗遇~沙游曼陀罗》丧亲艺术抚慰工作坊

《哀伤疗遇~沙游曼陀罗》丧亲艺术抚慰工作坊 透过艺术连结,以体验式活动的方式,连结梳理对于丧亲后的经验中的自己、情绪想法;抒发情感、整理思绪,以达到自我关照身心状态。   《哀伤疗遇~沙游曼陀罗》丧亲艺术抚慰工作坊 日期:2024年11月17日(日) 时间:2:00p.m. 地点:吉隆坡富贵生命馆 报名链接: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KHVFwmR8wk8Co_uMNX8qR0GlPSijWqiqvn3xUBKK3NhCKzg/closedform...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