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悲伤 (第一章)

面对亲人的离世,悲伤是非常正常的反应,是由内心有感而发的悲恸情绪。当亲人离世时,对于留下来的人来说,大家能够收集和分享与死者的回忆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举办葬礼的其中一个原因。但如今疫情大流行影响了我们一贯致哀的方式 – 特别是那些不幸死于新冠肺炎的个案。

在疫情期间举办葬礼是件很困难的事。聚会不被允许进行, 因此,葬礼受到了人数限制以遏制被感染的风险。由于卫生当局对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和指南,亲人因无法与往生者好好告别而感到遗憾。

一般情况下,是由死者家属指定的亲人处理遗体,依据死者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信仰,一般会举行 3 或 5 天的追思仪式和葬礼。

但如果是因新冠肺炎而逝世,遗体的管理则完全由卫生部 (MOH) 当局负责。一旦死者被转移到太平间,任何人都不得与死者接触。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指南,只允许一至两个身穿全套防护装备的亲属在安全距离内观看遗体。但是,不同的医院采用的做法都不同,例如:仅允许近亲通过窗户或通过摄影图像观看遗体。

整个过程都在卫生部官员在场监督下完成的,遗体会被包裹并放入尸袋。在放入密封的棺材之前,尸体将用消毒剂进行消毒。然后棺木将被直接转移到墓地或火葬场,几乎没有任何追思仪式,务必把所有风险降至零。

失去亲人本身就是一种创伤性的事,但由于疫情的限制而无法进行追思仪式而造成更大的悲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应对这些情况。请继续关注本文的第二章。

更多关于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处理的指南及信息,请参阅此链接了解更多:http://covid-19.moh.gov.my/garis-panduan/garis-panduan-kkm/Annex_20_Forensic_Guidelines_02122020.pdf

我与死亡的对话 : 面对死亡,想象死亡

我与死亡的对话 : 面对死亡,想象死亡

我与死亡的对话 : 面对死亡,想象死亡 / 文化礼仪管理部实习生 黄义和 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但其实我们平日里对死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畏惧,我们依旧可以过着日常生活,想着晚餐吃什么,为什么道路又堵车了。所以啊,死亡似乎离我们好远好远,远到不及一顿饭,一条路的距离。我们习惯地把生活填满,让自己过得充实,但我们有多久没有和死亡坐下来,好好地面对它,和它谈一谈了呢?面对死亡真的要哭吗?...

我不好

我不好

我不好 / 賴昭宏 「你好嗎?」「你還好嗎?」朋友發來這樣的簡訊,心裡很想回答說「我不好」,「一點都不好」。基於禮貌上,還是回應了「還好啊」、「還不錯」、I am fine。往往,這樣就可以打發被追問下去的窘境。...

死亡永遠是別人的事

死亡永遠是別人的事

死亡永遠是別人的事 /賴昭宏 「死亡永遠是別人的事」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固有模式,於是,一旦死亡事件發生過於靠近我們,大部分人會感覺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然而,死亡真的永遠是他人的事嗎?捫心自問,你是否也想過這個問題? 對於死亡,祂可分為三類,既是「他死」、「我死」、「你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