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
小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接过长辈手中的红包,更多的是出自于储蓄的习惯,毕竟小时候的储蓄本钱不是来自父母,就是来自亲戚团的压岁钱了。每当收到红包后,就会转身到隐秘的角落拆开来看,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放回去。那些压岁钱都是长辈给的祝福,要不是通货膨胀的缘故,我想红包封本身就是最理想的银行了。

近年来,有些亲戚选择电子钱包的方式派红包。在文化传承这方面,我觉得科技着实淡化了年味,赤裸裸的金额少了红包的触感,也就少了祝福的外衣。而且各式各样的红包封设计不仅间接透露着长辈的态度,也传达出他们对晚辈的心意。以前妈妈都会按照接收红包的对象,挑选针对性的红包封:可爱讨喜的给小孩、高贵典雅的给未婚的同龄亲友。随着堂表兄弟姐妹陆续开枝散叶,晚辈越来越多,妈妈也不再逐一挑选红包了,担心少算了谁,干脆各数额的红包都准备好几十封,保证万无一失。这些需要耗时耗力准备的红包,装满了说不尽的心意。
十五元宵后,我再一一拆开红包,将所有压岁钱都存进银行,唯独父母给的原封不动,放在柜子里收好。那些压岁钱象征的祝福,就好象陈年老酒,愈久愈纯,所给予的价值,更甚于其面额。
提到红包,不得不提里面的钱。新年前夕,爸爸可是会特地请假到银行去兑换新纸币让妈妈包红包。新钞干净平整,而且光滑,是爸爸给予晚辈们万象更新的寄意。所以,爸爸一般上都会选择长形的红包,让新钞保持原状。年复一年,爸爸对新钞依然情有独钟,只是他现在将换新钞这份差事都交给了哥哥,让换新钞也成为了一种新年传承。
红包的魅力在于其喻意。推陈出新的设计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而长辈在选择红包封时,就自然会想起接收红包的晚辈。小心翼翼将纸钞放入红包封,献上久违的祝福。当然,有些亲戚长辈沿用印有往年生肖的红包封,纸钞也是如此旧不堪言。我在想,他们是不拘小节也是环保,所传递的祝福,在传统的红包封里,不曾减少。

最难启齿,也最必要开口的对话:你有心理准备面对我的死亡吗?
因为有人放不下,他不捨得,不想面对事实,所以不想听、不想说、不要沟通,可是抓紧会辛苦,而且双方都很辛苦。暂时放不下,没关系,你听了一堂课之后,慢慢的放松,再听多一堂及更多,并分享想法,你会发现自己可以放下和自在。
最残忍也最仁慈的对话:如何减少末期癌患、癌童痛楚,让他们在爱中离开
一个是马来西亚儿童安宁疗护协会主席兼儿童安宁疗护专科医生李知展,一个是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医生林仁吉,他们每天都会面对与上天讨价还价的病患,希望可以争取多一些时间,希望可以不用承受这么多痛苦的离去。虽然治疗医人是他们的职责,但要如何在最残忍也最仁慈的对话中,宣判病人的死期,同时让病人可以在爱中离开,却是医生的功课。
盂兰节
儿时对于盂兰节的认识,就停留在妈妈给予我的那句警告。自此,总觉得七月特别阴森。对于鬼神和死亡之说,大人习惯性回应小孩:“不要问,大了你就知道。”我曾经质疑和抗拒这样的一种说法。如今的我虽然已不再是小孩,但我想我会知道并不是因为我真的长大了,而是我懂事以后经历了人生中那一段必经之路,那段目送亲人永远离去的路。
台湾知名咨商心理师及作家周慕姿 “是不是我不够好,才留不住爱?” 讲座会
周慕姿来马演讲“是不是我不够好,才留不住爱?”讲座会时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包袱,那个偶像包袱让我们不敢说出真实的感受,使到我们进入关系的时候会带着很多过去的伤痛……
林进成医生 刘梅玉心理师:「年迈父母难相处 怎么办?」
林进成医生、刘梅玉心理师「年迈父母难相处怎么办?」讲座会由富贵集团生命咖啡馆主办,星洲日报《活力副刊》策划与联办的“年迈父母难相处怎么办?”讲座会,邀请悠乐居养生馆及康复中心(ElderLove)创办人林进成医生,以及正念养育导师兼高级临床心理师刘梅玉担任主讲人,告诉大家应该如何照顾年迈的父母,让自己心安理得。主持人是星洲日报副总编辑曾毓林。...
父爱
父爱下班回家,启动车子后,看见仪表板上的油表亮起了红灯。不着急,听说油表刚亮起了红灯还可以撑多四五十公里。按日程通勤的公里算,应该还足够我照常上下班直到周末。所以,即使待会儿回家途中经过加油站,我也没有顺道添油的打算。 回到家后,爸爸正坐在客厅看着他最关注的八点档新闻。正好。我漫不经心地说:“老豆,车没有油了。”...
张曼娟致照顾者:不要埋怨自己照顾得不够好,要活在当下,做自己
张曼娟致照顾者: “不要埋怨自己照顾得不够好,要活在当下,做自己”照顾父母与照顾小孩根本是两回事,张曼娟形容,照顾小孩是在父母的秩序下做事,而照顾父母则是在父母的意志下过生活,“你是背着炸弹去拆炸弹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你拆的炸弹会先爆炸,还是你背的炸弹会先爆炸,还是两个一起爆炸……”“告诉自己,这样就很好了!付出的同时,告诉自己,我会这么做,不是为了责任,而是因为爱。告诉自己,如果不是我的付出,父母不可能有这样美好的晚年。” 39年前,台湾著名作家张曼娟凭着著作《海水正蓝》席卷华文文坛...
生命咖啡馆守护生活的余温
今年生命咖啡馆迎来了九场讲座,不管是在富贵生命馆还是在地方社区的场次,几乎都是座无虚席的,你们的支持和相伴滋养着生命咖啡馆的成长,希望你们也收获匪浅。
毕柳莺:病人与家属须达共识 “断食善终非把人饿死”
毕柳莺强调,落实“断食善终”理念前,患者和家属之间必须达成共识。
她解释,公众不能单凭字面理解“断食”,误解“断食善终”就是把患者活活饿死的错误观念。
常藻法师与许雪翠分享 把握机会跟孩子谈生死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提出有关生死的问题,并在恰当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作讨论,当身边的人逝世时,就有利于孩子的情绪认知和管理,正确的表达情绪来渡过悲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