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晢法师表示,生与死就只是一口气的事,与其为了不知何时会死而担忧,不如把专注都放在生命期,有生必有死,好好的过每一天,好好安顿生活,完成一个不留遗憾的生命期……

 

面对无法预知的死亡,人们对于死神的出现或许有两种相反反应,恐惧与期待;恐惧,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准备,还有太多的事情未做,而期待是因为生命、生活太难了,不如就一死一了百了。

 

但无论是恐惧或期待死神的来临,我们总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爱人、好好爱自己,好好过日子,导致最后让自己带着遗憾与死神相会。

 

这是旅僧有晢法师在一个主题为“那些面对死神前常忽略的问题”的讲座会上,畅谈死亡这回事的总结。

 

有晢法师表示,有个传说就是人在濒死之前会看见自己的功德表,一生的经历就如走马灯一般闪过, 若真有其事,你觉得自己的人生走马灯会出现什么画面?而如果有重生的话,你又会希望自己的生命是怎么样的?

这一生想做的事都做了吗?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五大死前遗憾》,其中一个遗憾就是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在面对死神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我们忽略了什么?有没有好好爱过自己爱的人?”

 

他表示,很多人吊着一口气,都在等待与自己有最多债务却又最亲的人。或许你会觉得如果都不爱,死前就可以了无牵挂,但最终却会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爱过。

“提到这个课题,我就想到佛陀爸爸,他93岁卧病床上时,他让大臣叫儿子回来看他。而佛陀也感应到,因此就从灵鹫山赶回去。当佛陀来到父亲面前时,父亲叫佛陀摸摸他,犹如为他加持。”

 

“佛陀的父亲是一位好国王,一生都有持戒,有宗教信仰,在他临终之前,希望看见的人都在他身边,安抚他。再回想到自己,将来死的时候会是怎样?”

 

他表示,很多人都沉浸于自我内耗,没有好好爱自己,精神层面也没有照顾好。而佛陀的父亲就是可以被借镜的好例子,因为他得到价值肯定(功绩)、品德(持戒),临终前自己所爱的人和爱他的人都在身边。

 

宗教对于未知有安心作用

“回到自己的话,这一生你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了吗?有没有找到心灵归宿?临死之前你所爱的人与爱你的人有没有在身边?如果这些都有的话,那面对死神时我们就会比较安定。”

 

有晢法师表示,宗教的出现,都是因为要解决死亡的问题,给予对死亡未知的人指示一条安心的道路。

 

他提到,他的老师曾经给过他一项功课,把10件人生重要事情写出来,他开始以为这是很简单的功课,写了一堆之后,师父让他把不重要的划掉,最后就剩下3个,那就是:

    1. 找到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
    2. 教书是不是我最重要的目标?
    3. 最后一个忘记了

 

“老师要我看清楚自己的本质,所以出家后在台湾求学的10年里我一直在努力读书,没有想过以后的人生,想着一切随缘。尔后我又开始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还有什么东西未完成?”

 

有晢法师表示,很多人当家庭遭遇困境或人生不顺遂时,就会埋怨父母为何要生我?而他也曾经回答过学生这个问题,说道:“没有一对父母上过父母先修班,孩子也一样没有上过模范生课。”

 

他认为,家庭的确会对一个人造成影响,但遇到问题时自己要勇敢做抉择,因为修行不外乎行为与知见,而知见的力量是更大,所以自己若要转变,就要重新设定自己的价值观,身体也跟着调整,唯有打破限制才能逃出既定的轮廓,觉察当下醒过来。

 

他表示,佛教强调自我观察,不论好坏都要清楚自己做什么,做一个醒着的人,清楚知道自己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不管好坏都要醒着过日子。


人生越少遗憾,对死亡的恐惧越少

 

他强调,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自己、善待自己,从别人爱我找到第一层面,而第二层面就是爱自己,从身心灵稳定自己,哪怕没有别人爱也要安稳自己。

 

“而佛法禅修就是训练心的安定,让我们在遇到事情时才不会觉得不如死了算数。”

 

有晢法师表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事未完成,当他面对死神时就会感到恐惧;但如果一个人觉得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心愿,就不会对死亡感到那么惧怕,反之后悔才是更可怕的事。

 

他解释,当亲人往生后,主事者因为要处理后事,当下不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当一切结束后,过后的后悔才更灾难性,后悔种种来不及对死者要做的事,所以当一个面对丧亲之痛的人看起来很隐忍,情况才是更令人担心。

 

他表示,生与死就只是一口气的事,与其为了不知何时会死而担忧,不如把专注都放在生命期,有生必有死,好好的过每一天,好好安顿生活,完成一个不留遗憾的生命期。

 

“当然每个人的专注点都不同,佛法常说珍惜无常,活在当下,这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做到却很难。我们无法做到没有遗憾,但可以把遗憾减低,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好的,然而这些事偏偏却是我们面对死神前会忽略的事。”

 

“尤其是华人,从小被灌输要爱别人。佛教也一样教人慈悲,要有菩萨爱。但在爱别人之前,我们要尝试以爱别人的方式爱自己,常常检视自己才会爱自己,而只有当爱得到满足时,才不会有遗憾。”

积闰享寿——人死后到底该加几岁?

积闰享寿——人死后到底该加几岁?

何谓「积闰享寿」?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公历和农历中都有「闰」,但二者的概念略有不同。公历的一年指的是地球绕著太阳转一圈的时长,也就是365.24天。因此,每隔四年的二月份就会有29天,那一年就被称作闰年。

了解更多
《我的生命笔记》推介礼

《我的生命笔记》推介礼

这是一本为「活在当下」而认真书写的生命提醒。写给此刻的自己,也留给此生最在乎的人。每一页笔记,是一次与初心的对话;每一道练习,是推动人生前行的一股温柔力量。手中握着的不只是一支笔,更是一个机会——坦然、诚实地记录此刻的心意,描绘未来的模样,书写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圆满。

了解更多
「富与AI」:科技与爱的踏脚石

「富与AI」:科技与爱的踏脚石

科技本身并不排斥任何年龄,真正设下门槛的,倒是我们对自己的设限。只要愿意,我们依然能用双手去触碰未来,用好奇心重新认识世界。正因如此,富贵集团顺应时代所推出「富与AI」的附加服务。若干人或许仅仅认为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看似取代传统的告别仪式,可却能够回应现代人内心深处那份再爱一次的渴望。

了解更多
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別

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別

在关系里,我们常常以为来日方长,却忽略了有些话,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机会说出口。看似简单的道谢、道爱、道歉、道别,却是人这一生最难练习的功课。藏在日常的沉默中,躲在关系的缝隙里,但一直都在轻轻提醒我们:有些感情,值得更及时地表达。

了解更多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天人交战的考验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天人交战的考验

当情义与私欲交锋,我们又该如何抉择?种种考验,无一不是在剖开人性最真实的模样。唯有守护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珍贵,才能在纷杂中不失方向,而爱,始终是那道最清晰的答案。

了解更多
AI虚拟分身告别式|「富与AI」弥补遗憾的缺口

AI虚拟分身告别式|「富与AI」弥补遗憾的缺口

然而,现实往往未能如愿。时间来不及、距离太遥远、病况突变,这些无法掌控的因素使我们错过了最后一次的拥抱,来不及听见微颤的再见……于是,未说出口的千言万语就像藏在心口的千刀万剐,一句不说,却句句作痛。每当想起,仿佛整个灵魂都被回忆凌迟,只能在漫漫长夜里反复咀嚼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道别。
也正因为如此,富贵集团推出全马首创的AI告别式服务——「富与AI」,此服务目前率先于吉隆坡与雪兰莪地区推出,并作为传统殡仪配套的附加选择。

了解更多
科技让告别值得回忆——「富与AI」开启殡葬服务新纪元

科技让告别值得回忆——「富与AI」开启殡葬服务新纪元

AI重建影像可协助家属释怀,特别是重症离世或是癌患家属。病榻缠绵多年,逝者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常常是在痛苦中挣扎求生。脸色苍白、神情疲惫,生命以最脆弱的姿态缓缓谢幕。对家属而言,留下的最后画面,往往是无力与心碎。如今「富与AI」重建逝者影像,回到健康、有精神的模样,他们再一次张口说话,不带痛楚、不带病容,只带着柔和的声音,缓缓说出想留给亲人的那句:“别担心,我很好。”

了解更多
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

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

妙开法师表示,佛教认为,对亡故者最好的做法就是为亡故者诵经及持咒语回向,借由佛力加持, 将能让亡者受食。“至于要念什么经文或持什么咒,只要诚心与专注念佛号,所有功德亡故者都能收到。最简单的回向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其实在佛的世界是相通的,有分别的是我们,所有只要诚心,任何佛号都可以的。”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