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嫲的长命百岁
/黄爱玲 – 富贵关怀文化礼仪管理部
星期日晚11点半,是该就寝准备隔天上班的时间,接到了姐姐的简讯:“阿嫲身体很弱,心跳只剩44,大家做好准备。”当下,第一个蹦出的想法不是“希望阿嫲可以熬过这关”,而是“阿嫲终于可以离开了吗?我希望她走”。
阿嫲已经90几岁,约10年前开始身体健康就每况愈下。跟很多老人一样,不过是跌了一跤,动了一次手术,余生就只能在轮椅上渡过了。慢慢地,阿嫲不再需要坐轮椅,不是因为情况好转,而是她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终日躺卧在床上。每日坐起的时间只有在洗澡和喂食的时候。

“皮包骨”过去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尤其青春期流行的“瘦就是美”时尚,总是用来形容那些身形让人嫉妒的女生。曾经,“我也好想皮包骨哦”。直到,在阿嫲身上见证到真正的皮包骨。不要说脂肪,但凡能在阿嫲的身上摸到一丝肉的触感,都能勉强感受到她的生命仍在持续,然而这都是奢侈的。
还有“鸡皮鹤发”。鸡皮都比阿嫲的皮肤好。每次摸她,都感受不到正常人该有的体温。皱纹,松垮,没有弹性已经不是问题,还容易受伤,经不起稍微的挤压和碰撞。只要不留神,阿嫲的皮肤就会因为睡姿或自己抓痒而出现大片淤血甚至破皮溃烂的情况。
失禁,却又常因为营养摄取不足导致便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因为缺水缺营养的虚弱而需要到医院打点滴……然后又回到家里,继续躺在床上,不断轮回。
我不确定阿嫲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因为她几年前就失智了。所以照顾她变得更难。她不知道不吃不喝对自己不好,不知道大力抓痒会弄伤自己;或许知道,只是没有多余的心力去顾及。她已经不认得人,任何人的靠近都会让她觉得没有安全感,不止会拒绝照顾,还会对照顾者打骂。

我回了姐姐的简讯,第一次鼓起勇气说了真心话。姐姐没有正面回应,也没有反驳。有这想法的应该不止我,只是我是家里唯一敢指出房间里有一头大象的人。
不止我家人,相信很多照顾者都有同样的经验和感受。真话不能随便说,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中华传统最强调孝道,百善孝为先。但到底“孝”是什么?这个“孝”背后与社会结构和运行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久病床前无孝子” 是在感叹多数的子女很难长期坚持对久病父母的照顾,所以,它真正的意思是“无论任何情况,子女都应该(必须)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这是一块沉重大石,压在很多子孙的身上。有多少人敢理直气壮地对外宣称,他/她不想当这样的孝子/孝女?
在现今的时代语境下,这句话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一、对照顾者的道德绑架;二、把照顾责任外判于个体,忽视集体社会责任;三、对安宁疗护的缺乏认识。
在普遍照顾者是亲人的情况下,社会对于“亲情”的过度美化和期许,很多时候都会形成一种道德绑架。前几年在香港读书时,那里连续发生了几宗照顾者不堪长期压力杀死照顾对象的例子,包括了夫杀妻、子弑母、或父杀子的情况,加深了我对照顾者需求的关注。社会允许病床前的孝子/女有拒绝照顾的权利吗?哪怕照顾了,社会可以体谅他们也会疲累、有情绪吗?当年讨论是否把阿嫲安置在养老院时,爸爸第一个反应是“让人家知道我把妈妈送老人院会怎么看我?”多少子女在这个问题的考量上会先重视旁人观感多于父母和自己的实际需求?

社会普遍的善心会用在无家人的孤儿或老人身上,只要得知对方有家庭就会很常先质问“为什么家人没有照顾?”反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习惯性把照顾责任单一归诸于个别家庭身上。但我们都有缴税的义务,需要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付出,共同维持社会的秩序运行。哪怕是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没有在“工作”的家庭主妇,也因为培育和照顾子女而为社会延续生命和提供人力资源。既然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需要对社会负责,那为什么社会却不需要对个人的晚年或病患负责?凭什么照顾的责任只由亲人承担呢?现有的政府组织或民间机构,在这方面的资源少得可怜。久病床前本来就不该“只有”孝子。
而且,久病床前也不该只有“照顾者”这个选项。不久前,我给大学老师的母亲和室友的姑姑主持了丧礼。老师在追思文中透露,母亲身前曾表示不希望自己在久病卧床的情况下离世;室友说姑姑得知自己癌症末期后,很快就决定放弃只会延续她痛苦的无效治疗。若不是阿嫲已失去沟通能力,我这几年最想问她的是“你想这样继续下去吗?”相较于无限轮回的抢救和苟延残喘,或许阿嫲更需要的是安宁疗护——在各种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协助下缓解末期老人或病患的各种不适症状,尽可能让他们在无痛、舒适、尊严的情况下回归「自然死」(allow natural death)的过程。暂且不论我国在安宁疗护资源的严重欠缺,在社会普遍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子女们要提出这个想法都要面对很大社会压力。
星期一上班的路上,妈妈发来简讯,说阿嫲情况稳定下来了。我没有因此松了一口气,反而更沉重了。我不要阿嫲长命百岁,只希望她可以舒服且有尊严地离开。
富贵关怀礼仪与文化管理部
钻研中华文化对马来西亚社会的影响与发展,着重于社会殡葬文化的始源,从古文化借鉴及演变;从而滋养富贵殡葬服务的发展、耕耘、深耕及拓展。
作者简介
黄爱玲,富贵关怀礼仪与文化管理部
台湾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硕士,多年写作与研究经验。现为报章专栏作者,长年于港台网路平台发表文章。
永远不迟的人生幸福课
永远不迟的人生幸福课 原来问题不在于怎样获得幸福,问题在于怎样看待幸福。 发现幸福,感受幸福,是一种能力,因为幸福一直都在。好比小孩看到玩具,饕客尝到美食,原因不尽相同,结果却是一样的。生活中的美好从来不会变质,玩具依旧带来欢乐,美食依然刺激味蕾,变了的是我们。我们逐渐拉开与幸福的距离,蒙住了发现幸福的双眼,追求着情绪以外的富有。 生活之所以变得美好,是因为看见了近在咫尺的幸福。试着窥探小孩的快乐源泉,试着直视平凡人间的满足,这一刻的觉醒永远都不会太迟,只会更早感受到幸福。 【永远不迟的人生幸福课】...
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
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 《生命迴旋》及《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为认知心理学家──钟灼辉博士的最受欢迎作品。他在2004年不幸遇上坠机意外,从50层楼高空坠落,并经历了11分钟的奇幻灵魂出体经验。濒死意外使他失去了事业、健康、财富和感情,他从人生高峰瞬间跌入谷底,一无所有。他利用濒死经验所获得的生命智慧与醒悟,不仅翻转了终身伤残的命运,更活出了一个完全理想版本的自己。死神教懂了人生中最重要的4件事⋯⋯ 【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专题讲座暨书会详情: 日期:2023年9月8日(星期五) 时间:08:00pm...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三
生命的永续经营之三 做个不麻烦的老人 用智慧过好后半生 给自己时间,给孩子空间,生活要学会独立但不孤僻,做个身心健康的智慧长者。 从身,银发族药剂师陈朝颖分享调理身子的处方笺; 从心,辅导系导师郭富美讲解随心顺意的心理建设。 立即报名,出席8月19日(六)在巴生允中堂的“做个不麻烦的老人 用智慧过好后半生”对谈会,把自己的身心照顾得妥妥贴贴,享受平静又安详的日子。 “做个不麻烦的老人 用智慧过好后半生”对谈会详情: 日期:2023年8月19日(六) 时间:晚上7时30分...
生命的永续经营
生命的永续经营 好端端,人活着,说什么“死”,到时才算。可是生死这回事,真的是到时才来打算的吗? 到时,你懂得如何面对吗? 到时,你懂得要明白些什么吗? 到时,你,还好吗? 到时,会不会一切都来不及了? 妙开法师与生死学实践者陆海燕对谈“生命的永续经营──每个人都应该提早阅读的一本生死学秘笈”,陪同大家面对生死,反思生命。 活动详情: 日期:2023年8月13日(明天) 时间:上午11时 地点:吉隆坡富贵生命馆(M1)Executive Lounge...
中秋的味道
在一个大家庭里,因为人多的关系,大月饼才够分给每个人。切好的月饼,不管是冰皮月饼还是烘烤月饼,递给家人都有一种温暖。如果是小家庭,寓意更深。正因为人数不多,反而能因为一个月饼让大家都聚在一桌,吃出齐全而圆满的味道。
中秋的那些小事
即使八月十五已过,留着的饼盒也能够延续佳节的喜庆。
灯笼的火光熄灭了,却照亮了我们相聚的时刻。月饼的味道消散了,可是同台吃饭的约定依旧还在。空荡荡的饼盒,随即就装上了属于我们的回忆。这一点一点的小事,在中秋显得格外珍贵。
钟灼辉“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讲座
香港心理学博士钟灼辉说:“从死看生,可说是一种逆向思维模式,尝试从事物的背面去看问题,重新认识问题,对于似乎是已成定局的事情或观点,反过来思考,让思维往对立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探索,你就会豁然开朗。”
“人生下半场”你选择什么? 吴若权谈长照家庭经历
台湾著名作家吴若权表示,人的情绪很微妙,多变又善变,非常复杂,有时连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 何去何从
父母是孩子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陪他们长大。年老时,父母安好便是孩子最大的幸福。生命总有考验,有些人老了会出现各种病痛,孩子也成为他们的依靠。照顾老人和病人并非易事,不只是吃喝拉撒,还有喂药、翻身、沟通、运动、在医院做决定……
那些在辅导室教会我的事04来不及说的再见
在辅导室里,我感到最心痛的就是没办法说再见的哀伤,也称为非预期的哀伤。非预期的死亡的形式包括天灾意外、自杀、他杀或任何毫无心理准备下的发生的死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