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四十九 —— 怎么祭拜才对呢?
你有没有听说过人死后有「头七/尾七」、要拜足七七四十九天,甚至往生者会在头七回魂等?到底这个说法的源头是什么,家人离世后我们该怎么做祭拜仪式呢?不做有什么后果吗?
首先要釐清的一点是,华人的信仰离不开三个大体系的结合,也就是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很多人自称佛教或道教徒,但细谈后发现,他们更多是混合式的民间信仰者。
佛教的「七七四十九」
佛教认为人在死后,去到下一个阶段的六道轮迴之前,有一个过渡阶段叫「中阴身」,短则几秒钟,最长可以去到四十九天。《西藏度亡经》提到中阴身是生灭现象,每一次的「灭」都会有接下来的「醒」,去到另一期的中阴身。「正七」就是亡魂「醒」的时候,在这时后进行救度,亡者会得到最大的福报。
所以在佛教丧礼中,每个「七」为亡者进行诵经救度法事,就可以帮助他更好的反思并前往下一个阶段,是一种教育和引导。同时,生者也可透过法事仪式去接受佛法的生命教育

道教的「七七四十九」
道教认为人生而阳重阴弱,要靠修行以维持「阳」。纯阳成仙,纯阴就会死掉成为鬼。人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没有在修行,符合道的精神。但这里的修行更多指的是人格上的忠孝仁信顺等,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法力」或「神通」。
人有「三魂七魄」,死后每七天会散掉一魄,四十九天后散尽。因此,每一个「七」道教徒可以进行诵经或拜忏仪式,如《升天得道真经》、《酆都拔罪血湖经》,《解冤拔罪妙经》,《十方救苦妙经》等,协助「鬼」忏悔自己的「忠孝仁信顺」,同时祈求太乙救苦天尊救度他。同样的,生者也可从诵经的经文中学习道教教义。

民间信仰的「七七四十九」
相比佛道教,民间信仰的「七七四十九」混合了很多传说、怪力乱神、地方性及社会性习俗。仔细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些民间信仰或习俗和佛道教的教义是有出入的。
传说唐太宗往生后太子就为他每七天烧一次纸钱,直到四十九天,此后也在民间盛行。佛道教都不主张物慾追求,何况死后?烧纸钱纸扎是我们把对现世理解投射在死后世界中。
有些则认为有「头七回魂」,鬼很常被描绘成有特异功能会报梦甚至有可能害人。但佛道教也都认为「鬼」是处于一种迷茫无助的状态,自身难保,不可能有特异功能,更妄论害人。
有些地方也发展出只做「单七」的习俗因为怕坏事成双。佛道教每个七的诵经法事都是为了给予鬼魂教育,引导忏悔自身并前往下一个阶段,这绝对是「好事」也不怕「成双」。
某些籍贯也有「出嫁女儿买五七的祭品」,其他「七」由儿子来主事的做法。中国地大且古代交通不便利,出嫁女儿很大可能无法赶回娘家奔丧,也不方便在每个「七」都回娘家,故而发展出「出嫁女做五七」的习俗。当然还少不了重男轻女的问题,所以主要的「七」都得由儿子来主事。但在讲求性别平等的时代,再加上如果往生者没有儿子,或已婚的女儿就住在娘家附近,有什么道理只有「五七」能让女儿来买祭品呢?
敬意·祝福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做七」呢?信仰没有对错,大家可回归到自身的信仰系统,无论是佛、道、民间信仰或其他宗教。华人本来就是混杂信仰的群体,彼此尊重,家庭和睦,同时怀抱著对先人的敬意和祝福,就是最好的方式。

富贵关怀文化与礼仪管理部
钻研中华文化对马来西亚社会的影响与发展,著重于社会殡葬文化的始源,从古文化借鉴及演变;从而滋养富贵殡葬服务的发展、耕耘、深耕及拓展。
作者简介
黄爱玲,富贵关怀文化与礼仪管理部
台湾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硕士,多年写作与研究经验。现为报章专栏作者,长年于港台网路平台发表文章。
因疫情+经济压力不得不中断疗程 病人导航计划助完成治疗
因疫情+经济压力不得不中断疗程 病人导航计划助完成治疗 人们常说两种钱不能省,一是教育费,二是医药费,尤其是病一定要医,再穷也可以去政府医院接受治疗。 但在冠状病毒病冲击下,即使是身患癌症的病人,也因为要先填饱肚子而放弃治疗。 目前,卫生部已经与马来西亚癌症研究机构针对冠病对癌症病人带来的冲击进行研究,了解在疫情下癌症病人受影响程度。有多少人因为行管令,无法持续他们的癌症治疗,无论是基于交通、经济困难、缺乏支援等,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一切要待调查之后才能知道。...
和孩子说老病死系列(四之一)
和孩子说老病死系列(四之一) 女儿病逝前对黄诗喻说:有你做我的妈妈,我是世界上最新福的女孩 by萧婷文 黄诗喻的养母去世后,她一度自责没照顾好母亲,又担心女儿的角色做得不称职。抚平丧亲之痛后,她了解到生死教育很重要,且必须从孩子开始做起,否则,一旦误植观念,对人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爱长在】办完一场丧事,“死亡”就结束了?
办完一场丧事,“死亡”就结束了? 【爱长在】 By:郭慧娟死亡,是人们避讲忌谈的课题;对很多人而言,办完一场丧事,就意味着“死亡”结束了。 但台湾生死教育专家郭慧娟认为,我们必须面对死亡,因为面对死亡就是为了好好活。 郭慧娟表示,如果缺乏临终关怀,死亡只是表象,并不完整,会令在生者心中留下永远的遗憾。 也是台湾死亡咖啡馆活动发起人的郭慧娟,早前来马来西亚主办生命咖啡馆工作坊,分享她的生死教育理念。...
【爱长在】不要让无助变成习惯
不要让无助变成习惯 【爱长在】面对铺天盖地的无助感,应当如何自处? 当无助变成了一种习惯,你就会害怕悲剧不断地重演,而且会更加相信:你的生命中,越美丽的东西你越不可碰。 无助,从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无助感、无力感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困境感觉到无能为力,困境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疫情、又或是社会制度。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孩子,眼睁睁看着心爱的气球挂在树上,不管怎么努力地伸手,还是无法拿回。即使你只是一个旁观者,眼巴巴看着小孩受苦,自己却什么忙也帮不上,同样会感到爱莫能助,无可奈可。...
從新冠肺炎反思 人們對精神疾病的害怕
從新冠肺炎反思 人們對精神疾病的害怕 新冠肺炎的蒞臨,百年難得一見。真亦如此,我們大家都慌了、亂了陣腳。 MCO的前一天瘋狂採購好幾個月都吃不完的食物,把肺炎康復者當成怪物,肉搜全家的資料發在網路上,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我們對精神疾病亦是如此,一聽到就避而遠之。精神疾病真的有這麼可怕嗎?還是我們從來沒有理解過? 分享嘉賓:新紀元大學學院輔導中心諮商師 -...
生命的傳承之幸福的苦命人
生命的傳承之幸福的苦命人 每個人命運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一生忙碌到頭來還是一場空,而有些人生下來就坐享其成,一生福運亨通。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豁達面對苦難,此乃著名創意教育學家張寶幼老師的人生具足。 57年的人生經歷夾上30年的教學經驗,讓她不斷恢復換框思考,豁達面對,去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且讓我們一起聽聽張老師的故事。...
穿越时空看墓碑
穿越时空看墓碑 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是這麼形容墓碑:每塊墓碑下,都是一部長篇小說。 墓碑,對於親近的人的來說,至少一塊冰冷生硬的石頭,而是存留了逝者音容相貌和美好回憶的精神寄託,通過一塊墓碑我們可以讓回憶保存的更久,通過一塊墓碑我們可以讓親情繼續溫暖人間。...
生死之间谈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生死之间谈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
死神跟我擦身而过
死神跟我擦身而過 一場意外,她遊走在死亡邊緣殘酷的考驗煎熬,她堅強得走過死亡邊緣勇者如鳳凰涅磐的她,經歷肉體、 精神和靈魂的疼痛;她又是如何在火焰燃燒的時候, 赫然的面對新生命,從心出發?我們約定你一起聽聽這位勇者,如何用他的重生述說當年與死神對談的點點滴滴 分享嘉宾: Vincci...
跟小孩談生死真的太早了嗎?
跟小孩談生死 真的太早了嗎? 用愛滋養孩子,來傳達幸福用生命指引孩子處事態度為人生四道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身教,言教,行教如何和孩子談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