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四十九 —— 怎么祭拜才对呢?
你有没有听说过人死后有「头七/尾七」、要拜足七七四十九天,甚至往生者会在头七回魂等?到底这个说法的源头是什么,家人离世后我们该怎么做祭拜仪式呢?不做有什么后果吗?
首先要釐清的一点是,华人的信仰离不开三个大体系的结合,也就是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很多人自称佛教或道教徒,但细谈后发现,他们更多是混合式的民间信仰者。
佛教的「七七四十九」
佛教认为人在死后,去到下一个阶段的六道轮迴之前,有一个过渡阶段叫「中阴身」,短则几秒钟,最长可以去到四十九天。《西藏度亡经》提到中阴身是生灭现象,每一次的「灭」都会有接下来的「醒」,去到另一期的中阴身。「正七」就是亡魂「醒」的时候,在这时后进行救度,亡者会得到最大的福报。
所以在佛教丧礼中,每个「七」为亡者进行诵经救度法事,就可以帮助他更好的反思并前往下一个阶段,是一种教育和引导。同时,生者也可透过法事仪式去接受佛法的生命教育

道教的「七七四十九」
道教认为人生而阳重阴弱,要靠修行以维持「阳」。纯阳成仙,纯阴就会死掉成为鬼。人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没有在修行,符合道的精神。但这里的修行更多指的是人格上的忠孝仁信顺等,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法力」或「神通」。
人有「三魂七魄」,死后每七天会散掉一魄,四十九天后散尽。因此,每一个「七」道教徒可以进行诵经或拜忏仪式,如《升天得道真经》、《酆都拔罪血湖经》,《解冤拔罪妙经》,《十方救苦妙经》等,协助「鬼」忏悔自己的「忠孝仁信顺」,同时祈求太乙救苦天尊救度他。同样的,生者也可从诵经的经文中学习道教教义。

民间信仰的「七七四十九」
相比佛道教,民间信仰的「七七四十九」混合了很多传说、怪力乱神、地方性及社会性习俗。仔细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些民间信仰或习俗和佛道教的教义是有出入的。
传说唐太宗往生后太子就为他每七天烧一次纸钱,直到四十九天,此后也在民间盛行。佛道教都不主张物慾追求,何况死后?烧纸钱纸扎是我们把对现世理解投射在死后世界中。
有些则认为有「头七回魂」,鬼很常被描绘成有特异功能会报梦甚至有可能害人。但佛道教也都认为「鬼」是处于一种迷茫无助的状态,自身难保,不可能有特异功能,更妄论害人。
有些地方也发展出只做「单七」的习俗因为怕坏事成双。佛道教每个七的诵经法事都是为了给予鬼魂教育,引导忏悔自身并前往下一个阶段,这绝对是「好事」也不怕「成双」。
某些籍贯也有「出嫁女儿买五七的祭品」,其他「七」由儿子来主事的做法。中国地大且古代交通不便利,出嫁女儿很大可能无法赶回娘家奔丧,也不方便在每个「七」都回娘家,故而发展出「出嫁女做五七」的习俗。当然还少不了重男轻女的问题,所以主要的「七」都得由儿子来主事。但在讲求性别平等的时代,再加上如果往生者没有儿子,或已婚的女儿就住在娘家附近,有什么道理只有「五七」能让女儿来买祭品呢?
敬意·祝福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做七」呢?信仰没有对错,大家可回归到自身的信仰系统,无论是佛、道、民间信仰或其他宗教。华人本来就是混杂信仰的群体,彼此尊重,家庭和睦,同时怀抱著对先人的敬意和祝福,就是最好的方式。

富贵关怀文化与礼仪管理部
钻研中华文化对马来西亚社会的影响与发展,著重于社会殡葬文化的始源,从古文化借鉴及演变;从而滋养富贵殡葬服务的发展、耕耘、深耕及拓展。
作者简介
黄爱玲,富贵关怀文化与礼仪管理部
台湾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硕士,多年写作与研究经验。现为报章专栏作者,长年于港台网路平台发表文章。
什么是事前规划?
什么是事前规划? 简单来说,事前规划(亦称事前安排、事前安排计划或预售计划)是预先把自己的身后事,通过自己的主权,在生前安排得一清二楚。它可以是殡仪保险,也可以是预付殡仪合约,这个概念看起来很新颖,但实际上,事前规划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西方国家的殡葬公司除了有即时殡葬服务外,亦提供事前规划的服务。客户会要求殡葬公司预先准备殡仪合约,约定去世后如何处理殡葬事宜,在有需要的时候让殡葬公司提供殡葬服务,让亲人后顾无忧,亲人也可在舒适宁静的环境中与逝者哀悼和道别。...
事前规划的重要性
事前规划的重要性 根据一项综合调查,一家之主关注的三大方向,首位是孩子的未来,其次是经济压力,接下来是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像是没有收入、危重疾病,更糟糕的是失去生命,因为任何一项都会加重经济负担。 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但死亡却不是,无论你是什么年龄、地位、种族或性别,我们都无法躲避,而经历过丧亲的人除了承受着悲痛,还包括丧礼安排的财务压力。 已故亲人最终的意愿是什么?哪种宗教仪式最为合适?你会选择土葬还是火化?你是否有足够的金钱去筹办丧礼?...
谁应该做好事前规划?
谁应该做好事前规划? 你知道吗?事前规划概念逐渐年轻化。 以前年老一辈对身后事抱着忌畏之心,不到临终前都不去想该怎么安排。随着时代改变,现代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日渐开放,不再忌讳讨论身后事,尤其是年轻人更趋向为自己或家人做好事前规划。 在日本,很多独居老人生前孤独过日子,死后也无人料理后事,这些具体表现为高龄、无子、不婚,他们没有配偶,没有儿女,死后也无人认领。我们相信再过10年后,这种现象就会出现在大马的社会。因此,现在越来越多人明白 “事前规划”...
事前规划什么时候做最好?
做事前规划的最好时机 死亡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许多人理解却不愿意面对和讨论。明天与无常,哪一个先至,谁都无法预知。死亡,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没有特权也没有等待。那么何时才是事前规划的最好时机呢?答案就是“现在”。 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上了年纪的人才会考虑事前规划,但这种想法并不正确。根据Knoema2015年的数据显示, 25岁至69岁的死亡人数与70岁以上的死亡人数相比不相上下。...
准备 或 避忌?
准备 或 避讳? 事前规划不再是一个避忌的话题,而是每个人的专利!不论你是哪个族群,不管你的年纪有多大,只要你准备好,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好事前规划,让人生不留遗憾。 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生死二事为大。在中国古代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建皇陵,或称生基。种生基的目的就是用地气来保住权威,逢凶化吉、添福添寿。因此,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上了年纪的老人会为自己准备棺材,叫做“寿材”,老人们亲自挑选木材,再看木匠打造成型,然后找个地方好好存放,对死亡没有丝毫畏惧。...
老人家就是爱囤积?给长辈多一点耐心,以及更多的包容心
老人家就是爱囤积?给长辈多一点耐心,以及更多的包容心 by萧婷文 一群年过40岁的朋友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起了投资理财、职场发展,还有生活里的高低起伏、喜怒哀乐,其中一人谈到了老母亲近来“不可理解”的行为,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对,我妈也会这样,‘囤积’得愈来愈厉害。” 不复青春的长辈,囤积为了抓住安全感...
第六堂课:中国人的死于不死观,拷问着人生价值
第六堂课:中国人的死于不死观,拷问着人生价值 by李秀华 人们都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可自杀却不被允许,那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们在生命与死亡的思索中,意义和价值成了大哉问,而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典熏陶下,对死亡的感受不同,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不同的诠释。 中国虽然没有一本书是书写“死亡哲学”,然而诸子百家在经典写下智者和睿者的各种生命论述,早已渗入中国人血液,成为借鉴,形成精神。...
灵活选用生活辅具 维持最后的尊严与快乐
灵活选用生活辅具 维持最后的尊严与快乐 by萧婷文 “在北欧的病床四边都是拉环,因为无论你的状况怎样,都主张人要自主自决,用你可以的力量跟方式,做你想做的事。北欧是设计王国,而设计就是用来提升人的自主价值。” 在台湾幸福熟龄论坛的讲座里,二十多年前便访问北欧的刘毓秀教授提到,她当初是为了向北欧的性别平等取经,却意外带回北欧照护经验这份大礼物,北欧照护的精髓就在“自理自主”,因此许多的辅具,也都为了协助“自理自主”而生。...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by李健安博士 这文稿主题既然是从“基督教圣经”看生死关的论述与发展,首先就有必要认知基督教的圣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I.基督教圣经 这是一本奇特的经典,因为圣经旧约39,新约27,共66卷书,经1300-1500年,四十多位作者,在实际人文、地理环境中写成;它不是一本天上掉下的天书。虽多册,如大英百科全书32册,两者有区分。百科全书书卷之间只有A-Z排列次序关联,没内容关联。...
在生活中引导谈生死 孩子也需要生命教育课
在生活中引导谈生死 孩子也需要生命教育课 by小喵 死亡,在华人社会是很忌讳的话题,老人不谈怕说了就去,年轻的不谈觉得大吉利是,诅咒我早逝吗? 小孩,更是不可以谈,也不可以见,大人总觉得孩子说了也不懂,见了恐会让他们心里留下阴影,夜里会发恶梦。 台湾生死教育专家郭慧娟说过,很多家长都忌讳跟孩子谈死亡,对于死亡总是含糊带过,但不谈、不听、不看,是无法阻止悲伤,孩子会躲在被窝里哭,所以不妨正向或具体一点与孩子谈死亡,不要只抽象的说往生了,让孩子参与告别仪式,不要忽略与孩子谈死亡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