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要到了,大家是否已经和家人约好一起去上坟的日子?所有华人传统的节日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规矩或禁忌,清明节也不例外。坊间有很多说法,例如不可以在墓园喊在生者的名字、出嫁女儿不可以回娘家上坟、某些生肖要迴避等。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叫「早清」,它不是一种禁忌,更多是一个指引。

早清是个简化的说法,完整的意思是,提早在清明节前扫墓。传统上有「新坟不过社」的说法。清代编辑而成的《施南府志》是一本记载了中国天文、地理、礼俗、制度、军事、艺文等共三十一卷的书,当中记载:「新葬之坟,则在社前祭之,本家男妇及内戚皆往。」去世三年内的往生者都可算作「新坟」,他们的子孙要在头三年的清明节提早扫墓;「不过社」就是不超过春社的意思。春社是祭祀社稷土地神的日子,一般是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今年的春社是农历二月二十一,也就是公历3月20日。因此,往生三年内的先人,其子孙们要在今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前完成扫墓。

此传统的由来和意义可分为两个层面来看。第一是民间信仰,华人自古有「人死为鬼」的概念,早于佛道教就存在。不少人认为「早清」是阎王爷给予新鬼的优待,让他们可提早享用孝子贤孙们的祭品,而不需要和老鬼争。所以先祖的后人们可以提早拜祭,不用等到清明节。
第二个意义,更为理性又不失人性化。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马来西亚没有四季,我们无法感受到气节的变化。但在中国,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个春光明媚的好日子。传统上,一家人会在这个时候去上坟,郊游踏青的同时,也去拜祭先人,以今天的理解来看,就是一个「家庭日」。因此,清明节上坟不应该是一件难过悲伤的事。
但是在新丧(三年内)中的家属照理仍在哀伤中,无法跟一般人一样抱著踏青和轻松的心情去上坟。因此,建议这些家属提早上坟,就可避开喧闹欢乐的踏青人群,静心哀悼先人。从这个层面来说,此传统有顾忌新丧家属情绪的体恤作用。
过去的新坟定义是三年,因为要守孝三年。现在很多人没有守孝三年了,所以很多业者也只会请丧家在第一年做早清,这是一个社会变迁的结果,配合现代节奏而转化的过程。
所以,「早清」的意义到底是为了让刚成为新鬼的先人们更快享用到祭品,还是让新丧家属避开喧闹的人群呢?信仰是自由的,而且传统从来都只是一个指引。要不要遵循「早清」的规矩,也应该由丧家们自行决定。尽孝或思念亲人是不分日子的,除了清明、重阳,大家也可以在平日多去墓园拜祭先人。

什么是事前规划?
什么是事前规划? 简单来说,事前规划(亦称事前安排、事前安排计划或预售计划)是预先把自己的身后事,通过自己的主权,在生前安排得一清二楚。它可以是殡仪保险,也可以是预付殡仪合约,这个概念看起来很新颖,但实际上,事前规划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西方国家的殡葬公司除了有即时殡葬服务外,亦提供事前规划的服务。客户会要求殡葬公司预先准备殡仪合约,约定去世后如何处理殡葬事宜,在有需要的时候让殡葬公司提供殡葬服务,让亲人后顾无忧,亲人也可在舒适宁静的环境中与逝者哀悼和道别。...
事前规划的重要性
事前规划的重要性 根据一项综合调查,一家之主关注的三大方向,首位是孩子的未来,其次是经济压力,接下来是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像是没有收入、危重疾病,更糟糕的是失去生命,因为任何一项都会加重经济负担。 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但死亡却不是,无论你是什么年龄、地位、种族或性别,我们都无法躲避,而经历过丧亲的人除了承受着悲痛,还包括丧礼安排的财务压力。 已故亲人最终的意愿是什么?哪种宗教仪式最为合适?你会选择土葬还是火化?你是否有足够的金钱去筹办丧礼?...
谁应该做好事前规划?
谁应该做好事前规划? 你知道吗?事前规划概念逐渐年轻化。 以前年老一辈对身后事抱着忌畏之心,不到临终前都不去想该怎么安排。随着时代改变,现代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日渐开放,不再忌讳讨论身后事,尤其是年轻人更趋向为自己或家人做好事前规划。 在日本,很多独居老人生前孤独过日子,死后也无人料理后事,这些具体表现为高龄、无子、不婚,他们没有配偶,没有儿女,死后也无人认领。我们相信再过10年后,这种现象就会出现在大马的社会。因此,现在越来越多人明白 “事前规划”...
事前规划什么时候做最好?
做事前规划的最好时机 死亡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许多人理解却不愿意面对和讨论。明天与无常,哪一个先至,谁都无法预知。死亡,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没有特权也没有等待。那么何时才是事前规划的最好时机呢?答案就是“现在”。 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上了年纪的人才会考虑事前规划,但这种想法并不正确。根据Knoema2015年的数据显示, 25岁至69岁的死亡人数与70岁以上的死亡人数相比不相上下。...
准备 或 避忌?
准备 或 避讳? 事前规划不再是一个避忌的话题,而是每个人的专利!不论你是哪个族群,不管你的年纪有多大,只要你准备好,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好事前规划,让人生不留遗憾。 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生死二事为大。在中国古代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建皇陵,或称生基。种生基的目的就是用地气来保住权威,逢凶化吉、添福添寿。因此,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上了年纪的老人会为自己准备棺材,叫做“寿材”,老人们亲自挑选木材,再看木匠打造成型,然后找个地方好好存放,对死亡没有丝毫畏惧。...
老人家就是爱囤积?给长辈多一点耐心,以及更多的包容心
老人家就是爱囤积?给长辈多一点耐心,以及更多的包容心 by萧婷文 一群年过40岁的朋友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起了投资理财、职场发展,还有生活里的高低起伏、喜怒哀乐,其中一人谈到了老母亲近来“不可理解”的行为,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对,我妈也会这样,‘囤积’得愈来愈厉害。” 不复青春的长辈,囤积为了抓住安全感...
第六堂课:中国人的死于不死观,拷问着人生价值
第六堂课:中国人的死于不死观,拷问着人生价值 by李秀华 人们都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可自杀却不被允许,那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们在生命与死亡的思索中,意义和价值成了大哉问,而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典熏陶下,对死亡的感受不同,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不同的诠释。 中国虽然没有一本书是书写“死亡哲学”,然而诸子百家在经典写下智者和睿者的各种生命论述,早已渗入中国人血液,成为借鉴,形成精神。...
灵活选用生活辅具 维持最后的尊严与快乐
灵活选用生活辅具 维持最后的尊严与快乐 by萧婷文 “在北欧的病床四边都是拉环,因为无论你的状况怎样,都主张人要自主自决,用你可以的力量跟方式,做你想做的事。北欧是设计王国,而设计就是用来提升人的自主价值。” 在台湾幸福熟龄论坛的讲座里,二十多年前便访问北欧的刘毓秀教授提到,她当初是为了向北欧的性别平等取经,却意外带回北欧照护经验这份大礼物,北欧照护的精髓就在“自理自主”,因此许多的辅具,也都为了协助“自理自主”而生。...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by李健安博士 这文稿主题既然是从“基督教圣经”看生死关的论述与发展,首先就有必要认知基督教的圣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I.基督教圣经 这是一本奇特的经典,因为圣经旧约39,新约27,共66卷书,经1300-1500年,四十多位作者,在实际人文、地理环境中写成;它不是一本天上掉下的天书。虽多册,如大英百科全书32册,两者有区分。百科全书书卷之间只有A-Z排列次序关联,没内容关联。...
在生活中引导谈生死 孩子也需要生命教育课
在生活中引导谈生死 孩子也需要生命教育课 by小喵 死亡,在华人社会是很忌讳的话题,老人不谈怕说了就去,年轻的不谈觉得大吉利是,诅咒我早逝吗? 小孩,更是不可以谈,也不可以见,大人总觉得孩子说了也不懂,见了恐会让他们心里留下阴影,夜里会发恶梦。 台湾生死教育专家郭慧娟说过,很多家长都忌讳跟孩子谈死亡,对于死亡总是含糊带过,但不谈、不听、不看,是无法阻止悲伤,孩子会躲在被窝里哭,所以不妨正向或具体一点与孩子谈死亡,不要只抽象的说往生了,让孩子参与告别仪式,不要忽略与孩子谈死亡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