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彬:勿让独自扛下责任 家庭照顾者需有人援助

/文:转载自星洲日报

(八打灵再也8日讯)马来西亚慈悲安宁疗护基金会主席吴碧彬医生强调,家庭照顾者的工作不易,不能让他们独自扛下所有责任,他们需要有人互相援助和支持。

也是我国安宁疗护推手的吴碧彬医生提醒,照顾者也不能将心事和烦恼埋在心里,应要及时求助,向他人反映困境,或许能因此获得有经验者的帮助。

她说,当被照顾者过世,部分照顾者会感到生活失去重心,所以照顾者生活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和社交,同时也许照顾自身的身心状态。

生活上常练习”四道“
她强调,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这四道要常常练习在生活上,那么生命走到到临终的时候,也能平静对待。

“首先要学会‘道谢’,很多照顾临终病人者都会有很多的后悔和内疚,但要肯定自己的付出,要跟自己道谢;许多人不善于表达爱,甚至会有病人要过世了,工作人员请孩子与病人道谢、道爱、道别,他们都很抗拒,所以要练习道爱。”

“不要太自责,做错事情就让事情过去,没有人是没有做错的,所以道歉了之后,也原谅自己;而不只是老人会死亡,年轻人也会,所以也要练习道别。”

吴碧彬医生日前在富贵集团“生命咖啡馆”系列之“当病痛侵袭,爱与安宁何去何从?”讲座会上,如是指出。该场讲座是由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协助统筹,也是“生命咖啡馆”系列中的第一场户外活动,首场在八打灵再也佛光山滴水坊举办,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主持。

欧芙伶照顾失智症母亲
另一名分享人是暖心作家欧芙伶,她曾是家庭照顾者,照顾年迈的母亲超过10年,直到母亲终老。她说,患有失智症的母亲经常会有幻觉,常说看到有穿花衣服的人在屋外徘徊,有时会以为有老虎、有蛇,还是发生火灾。

“母亲的记忆好像停留在过去战乱的年代,夜夜难以安眠,经常会把家人叫醒。”

 欧芙伶庆幸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两名女儿也愿意一起帮忙照顾,包括处理大小便和洗澡等事情。母亲也从一开始只让欧芙伶帮忙洗澡,到慢慢能接受让孙女帮忙。 

欧芙伶的母亲于去年过世,享年95岁。她坦言,迄今还无法走出母亲过世的哀恸,偶尔会感到内疚,觉得自己没有做好,甚至连女儿也说,自从外婆过世后,她就像生活失去了重心一样。

事前规划的重要性

事前规划的重要性

事前规划的重要性   根据一项综合调查,一家之主关注的三大方向,首位是孩子的未来,其次是经济压力,接下来是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像是没有收入、危重疾病,更糟糕的是失去生命,因为任何一项都会加重经济负担。 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但死亡却不是,无论你是什么年龄、地位、种族或性别,我们都无法躲避,而经历过丧亲的人除了承受着悲痛,还包括丧礼安排的财务压力。 已故亲人最终的意愿是什么?哪种宗教仪式最为合适?你会选择土葬还是火化?你是否有足够的金钱去筹办丧礼?...

了解更多
谁应该做好事前规划?

谁应该做好事前规划?

谁应该做好事前规划? 你知道吗?事前规划概念逐渐年轻化。 以前年老一辈对身后事抱着忌畏之心,不到临终前都不去想该怎么安排。随着时代改变,现代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日渐开放,不再忌讳讨论身后事,尤其是年轻人更趋向为自己或家人做好事前规划。 在日本,很多独居老人生前孤独过日子,死后也无人料理后事,这些具体表现为高龄、无子、不婚,他们没有配偶,没有儿女,死后也无人认领。我们相信再过10年后,这种现象就会出现在大马的社会。因此,现在越来越多人明白 “事前规划”...

了解更多
事前规划什么时候做最好?

事前规划什么时候做最好?

做事前规划的最好时机 死亡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许多人理解却不愿意面对和讨论。明天与无常,哪一个先至,谁都无法预知。死亡,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没有特权也没有等待。那么何时才是事前规划的最好时机呢?答案就是“现在”。 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上了年纪的人才会考虑事前规划,但这种想法并不正确。根据Knoema2015年的数据显示, 25岁至69岁的死亡人数与70岁以上的死亡人数相比不相上下。...

了解更多
准备 或 避忌?

准备 或 避忌?

准备 或 避讳?   事前规划不再是一个避忌的话题,而是每个人的专利!不论你是哪个族群,不管你的年纪有多大,只要你准备好,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好事前规划,让人生不留遗憾。 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生死二事为大。在中国古代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建皇陵,或称生基。种生基的目的就是用地气来保住权威,逢凶化吉、添福添寿。因此,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上了年纪的老人会为自己准备棺材,叫做“寿材”,老人们亲自挑选木材,再看木匠打造成型,然后找个地方好好存放,对死亡没有丝毫畏惧。...

了解更多
老人家就是爱囤积?给长辈多一点耐心,以及更多的包容心

老人家就是爱囤积?给长辈多一点耐心,以及更多的包容心

老人家就是爱囤积?给长辈多一点耐心,以及更多的包容心 by萧婷文   一群年过40岁的朋友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起了投资理财、职场发展,还有生活里的高低起伏、喜怒哀乐,其中一人谈到了老母亲近来“不可理解”的行为,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对,我妈也会这样,‘囤积’得愈来愈厉害。” 不复青春的长辈,囤积为了抓住安全感...

了解更多
第六堂课:中国人的死于不死观,拷问着人生价值

第六堂课:中国人的死于不死观,拷问着人生价值

第六堂课:中国人的死于不死观,拷问着人生价值  by李秀华   人们都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可自杀却不被允许,那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们在生命与死亡的思索中,意义和价值成了大哉问,而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典熏陶下,对死亡的感受不同,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不同的诠释。 中国虽然没有一本书是书写“死亡哲学”,然而诸子百家在经典写下智者和睿者的各种生命论述,早已渗入中国人血液,成为借鉴,形成精神。...

了解更多
灵活选用生活辅具   维持最后的尊严与快乐

灵活选用生活辅具 维持最后的尊严与快乐

灵活选用生活辅具   维持最后的尊严与快乐   by萧婷文   “在北欧的病床四边都是拉环,因为无论你的状况怎样,都主张人要自主自决,用你可以的力量跟方式,做你想做的事。北欧是设计王国,而设计就是用来提升人的自主价值。” 在台湾幸福熟龄论坛的讲座里,二十多年前便访问北欧的刘毓秀教授提到,她当初是为了向北欧的性别平等取经,却意外带回北欧照护经验这份大礼物,北欧照护的精髓就在“自理自主”,因此许多的辅具,也都为了协助“自理自主”而生。...

了解更多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by李健安博士   这文稿主题既然是从“基督教圣经”看生死关的论述与发展,首先就有必要认知基督教的圣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I.基督教圣经 这是一本奇特的经典,因为圣经旧约39,新约27,共66卷书,经1300-1500年,四十多位作者,在实际人文、地理环境中写成;它不是一本天上掉下的天书。虽多册,如大英百科全书32册,两者有区分。百科全书书卷之间只有A-Z排列次序关联,没内容关联。...

了解更多
在生活中引导谈生死  孩子也需要生命教育课

在生活中引导谈生死 孩子也需要生命教育课

在生活中引导谈生死 孩子也需要生命教育课        by小喵   死亡,在华人社会是很忌讳的话题,老人不谈怕说了就去,年轻的不谈觉得大吉利是,诅咒我早逝吗?   小孩,更是不可以谈,也不可以见,大人总觉得孩子说了也不懂,见了恐会让他们心里留下阴影,夜里会发恶梦。   台湾生死教育专家郭慧娟说过,很多家长都忌讳跟孩子谈死亡,对于死亡总是含糊带过,但不谈、不听、不看,是无法阻止悲伤,孩子会躲在被窝里哭,所以不妨正向或具体一点与孩子谈死亡,不要只抽象的说往生了,让孩子参与告别仪式,不要忽略与孩子谈死亡教育的机会。...

了解更多

因疫情+经济压力不得不中断疗程 病人导航计划助完成治疗

因疫情+经济压力不得不中断疗程   病人导航计划助完成治疗        人们常说两种钱不能省,一是教育费,二是医药费,尤其是病一定要医,再穷也可以去政府医院接受治疗。 但在冠状病毒病冲击下,即使是身患癌症的病人,也因为要先填饱肚子而放弃治疗。 目前,卫生部已经与马来西亚癌症研究机构针对冠病对癌症病人带来的冲击进行研究,了解在疫情下癌症病人受影响程度。有多少人因为行管令,无法持续他们的癌症治疗,无论是基于交通、经济困难、缺乏支援等,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一切要待调查之后才能知道。...

了解更多